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音乐欣赏教学的艺术性:激活学生音乐审美


作者:       来源于:艺术起点

音乐欣赏教学的艺术性:激活学生音乐审美

内容摘要  有人认为我们教音乐课即是教艺术,音乐课本身已经具有艺术性,就自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而我通过课程改革一段时间深入实践研究发现,音乐课也应遵循艺术性某些特有的美学组合原则才能真正发挥音乐美育应有的功能作用,才能引发学生持久的关注与兴趣,并逐渐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拓展思维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终身学习,终身热爱与享受”的美育目标。

关键词  审美  衬托  对峙  艺术性

(引述)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4年5月30日6月14日,受福建省教育厅委派,我参加了北京大兴普通高中新课程国家级研修班培训。期间,我们探讨了一些很有意义而实际的问题。如“知识与技能的音乐教学课……”等。

一.一次激烈的“擂台”辩论引发的困惑

    6月12日上午,会议由专家主持,展开一场以“音乐课程是否进入高考系列”为专题的“擂台”式辩论会,由赞成和反对的两方各推荐三位教师组成辩方小组走上讲台。

甲方代表(赞成)首先提出音乐课程进入高考的三个理由:

1.根据目前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对待教育中学科教学不考试就存在可不认真学的观念态度,音乐课程一旦进入高考,就会引发全局的重视。高考可以使得学科教学在实现课程标准所制定的各种目标实施层面上更容易完成。

2.进入高考后的音乐课程学科地位在中学学科权重倾向上至少可由目前最不为人重视的“小三门”有所转移、缓解和提高。(目前仍是处于“小三门”的无足轻重状态)

3.通过高考的触动,也可保持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与技能的教学。在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淡化音乐知识教学目标过程倾向,已出现初高中教学衔接、地区、学校生员极不平衡的音乐教学知识技能空白差异。

而乙方代表则有三个观点对甲方的理由加以辩驳:

    1.在举国上下一致呼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今天,音乐学科进入高考系列,无疑给全国学生高考的“独木桥”通道增加另一难度的门坎。同时,将课程改革后音乐教学关注学生主体发展提高的转向教学重心,将再次引入学习乐理知识,文字注释,习题死记硬背等老一套教学方法中。而再次忽略了艺术审美学习提高人的总体素质的新课程目标与要求。

    2.音乐教学中承认学生对艺术鉴赏的认同存在的差异性。在音乐欣赏教学里,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学习方法来认识理解学习音乐。从而逐渐拓宽自己的思维想象空间及联想与创造力。而音乐教学课程一旦进入高考系列,在传统观念的考试思想与指导方法下,艺术教育所培养的思维想象、音乐素质等能力将再一次束缚收拢,成为一种为考而学的强制“兴趣型”的学科。

    3.艺术美育重要作用是来自阶段性教学积累中堆积塑造人物优秀品格的现象结果。应是社会、家长、学校。师生可明显感受其存在的必要与价值,而不需高考系列这一“利器”牵制形成压力。用压制所促成的音乐艺术教学,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压制。学生对音乐艺术审美的学习提高,应从激发兴趣开始,鼓励积极开展艺术审美的意境、情感的体验及思维的过程与方式方法,形成“通觉”并激发于创造性思维能力。

(正文)

辩论会后引发的困惑:

    A.新的教法、新的教材、新的课标思想在今天课改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仍无法显现产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真正的对应解决办法,以至要用“高考”这把利刃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B.许多学生在目前艺术审美的教学中是否仍体验不到艺术审美的过程与方法及提升艺术品味带来的喜悦情感。从而仍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C.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是否都遵照了学生各阶段思维心理发展的特征?(常见有多种年龄学段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激发教学兴趣)真正为学生发展的“终身学习、终身热爱、终身享受”的需求打下基础?

看来,我们现今的教学中仍存在某种方法缺陷,以至无法在激活学生艺术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美育强大的教学鉴赏功能优势。

二.反思与领悟

    1.十分钟的关注力与“审美疲劳”:

我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在中学的音乐艺术教学过程中,大多初中年段的学生在一节课时里对一种音乐情感的体验,其关注力及兴趣点大约保持在十分钟左右。若超出这一个时间范围,学生必然出现所谓的“审美疲劳”。开始出现思想不够集中,兴趣下降注意力转移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关注力与兴趣时段有所加长)。如:人音版教材初中二年其中“江河万古流”这一单元,内容选材有“长江之歌”、“运河之歌”等一系列学生喜爱的创作歌曲(影视音乐)。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风格类似,节奏速度相近,所用大交响乐队的伴奏相似雷同,从音乐的情绪、情感抒发方面更有许多相似之处。当这堂教学课开始接触第一首歌曲时,大多学生都能很有兴趣的关注所展现开的优美音乐。但随着这一类型的歌曲介绍逐渐增多,品味变化不够丰富时,学生脸上渐显烦躁情绪。到下课时已产生不适心态。即使课堂教学组织中多次出现教师与学生的演唱、表演,都无法再激起学生对这节欣赏课内容的兴趣、关注。

2.“双基”训练教学客观的障碍: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及“淡化乐理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学过程,以音乐鉴赏为主的开展情感体验的教学”。使许多音乐教师误以为课程改革无需再进行提高“双基”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因学生不喜欢)。实际上长期以来,在“双基”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是由老师缺乏对于学生接受教学训练内容与形式关注力承受时限的认识与把握(一次最多安排教学时间应不超过三分钟),所以会发

[1] [2] [3] 下一页

生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及各种学习兴趣低下的反馈情况。而在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如果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则发展至高中提高学生“审美、兴趣与能力”的目标是无法完成,无法建构其对美好音乐艺术认识与追求的基础。关键在于如何将提高“双基”的学习内容巧妙的溶于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环节之中,并把握学生关注力有效时限,在教学内容上选用具有较大反差的不同特点、形式与不同题材形成鲜明的教学差异对比、对峙。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对“双基”学习的兴趣,并产生持久于日后学习.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影响,完成课程标准中对音乐学习最终目的的要求。

3.情感态度在对峙、比较中产生:

有人曾说:根据学生熟悉“流行歌曲”的经验,一首音乐作品让学生连续听赏几十遍的时候,他们就会熟悉,并产生兴趣与爱好。实际上在教师多次的实践教学中,却不见得这种教学方法有多少成效。因为在课堂上学生受审美关注时限的障碍,一遍遍重复一个作品不止无法再次激起学生欣赏兴趣,反而将原来已有生成的兴趣、直觉与新鲜感抹杀掉。当意大利歌剧《图兰朵》(中国公主)在北京2000年“申奥”的晚会上演出,大段的西方风格音乐旋律、优美唱段使听众们倍感疲乏之际,一首穿插于其间具有中国传统民歌合唱”茉莉花“使全场观众为之一振,并博得满场的喝彩。由于合唱音乐旋律熟悉,歌唱音色协和,节奏舒缓。许多套教材中采用这一题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老师在课堂上一遍遍欣赏和学唱。却无论如何也没有发生他们所预期的“激发兴趣”、“兴奋热烈”的情感效应。这就是艺术情感的产生必须在结合采用情感对峙衬托比较的教学方法下方可完成感悟的意识确立过程规律。(需在同一时段中不同风格对比体验下感悟真谛)在教学环节出现“审美疲劳”现象后立即必须改换另一艺术品味或情感体验方式,由此形成对比产生新鲜感、新体验的艺术教学效果。这也是单一类型作品欣赏教学课所难于完成教学情感目标的内在原因。

在涉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题材之时,单课时的40年代抗战题材歌曲教学因节奏雄壮不注意对美好生活、优美题材的主题旋律做情感对峙比较依托,常使教学上陷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之中无法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但个别优秀歌曲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歌曲本身具有美好与悲愤情感对峙三段体曲式,教学中在情感形成对峙效应下这种音乐作品永远让人刻骨铭心,并牢记于心中(作品达到了情感与艺术高度的统一)。

4.艺术的教学与教学的艺术:

   反思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为了使学生们更快的寻找步入音乐圣殿的途径。完成新课程提高学生整体素养水平的要求,教学的艺术性变化处理手法对每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在单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峙比较设局的艺术操作实施,进行教学设计:情感教学的对峙比较体验设局。音乐要素属性功能正反向交叉体验和变化方式教学设局(其中包括:旋律、音色、音量、速度、和声、节奏)。教学课堂氛围高低潮起落设局。学生肢体律动与思维脑动、视、听、说设局。教学进度节奏设局。思维中意境场景时空交替设局。在不超过学生“审美疲劳”的时效内安排有益于学生审美心理健康的具有对峙效应的教学题材内容与活动形式来学习音乐艺术。从而真正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的愿望与热情,拓展已产生朦胧的兴趣,并对其保持一生的生活艺术品味发展产生重大的认识感悟与影响。

由此可见,维护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与关注力比激发它重要的多。

三.感悟与创新:

1.音乐中情感体验与 各种类型组合对峙:

在音乐中大体上可以分为优美、崇高的、中和美满、悲情、愤怒、诙谐、荒诞怪异等情感因素作为交替的体验过程。当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的审美思维超过学生的关注能力(约十分钟)时,需及时调整对应情感音乐内容来打破欣赏出现的审美疲劳。如:中国近代最具有民族化的特色,优秀交响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乐曲长约20多分钟)。因欣赏时效已远超过学生欣赏关注能力,虽音乐旋律优美,背景故事动人节奏变化极大,终因悲凉而凄美的爱情情感体验时间过长而抹杀了学生对民族作品的热情与兴趣。此时若以一首中和美满而不失优美的作品,如外国民歌----爱情主题的意大利歌曲小品《桑塔露琪亚》与《梁祝》欣赏教学穿插形成对峙体验,即可相得益障,一方面调节了“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在欣赏爱情主题的音乐中比较、加强了对音乐传统和民族性的认识(加深联想反思印象)。从思维情感上又得到放松、缓和、满足等方面的效果体验。并从中领略到音乐审美过程,提高自己欣赏水平能力的必要性和兴趣途径,以及音乐艺术产生的极大育人效果。

在人教版初中二年级的实验教材中“华夏古韵”第一单元内容将古琴曲“流水”与合唱曲“阳关三叠”两首古曲设为同一课题材,因音乐旋律音调较为沉闷,涉及音乐发展的时间较远久。在这一课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中国广播民族交响乐团近年来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春节演出的音乐会,一些带有喜庆的民族音乐(教学录像),一方面通过直观体验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趋势走向,改变对民族音乐认识上存在的某些偏见。另一方面从情感上调节了学生同类型音乐的欣赏时间过长在情感上出现的“审美疲劳”。

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的设局,有意加大音乐情感渲染的对峙体验,使同学们在态度、价值观取向上能准确把握自己的情感位置。同时确立自己的艺术观,激发学习音乐艺术的长久兴趣。使之成为终身伴随精神享受的重要艺术美学品味。

2.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拓展设局:

提高音乐审美的教学过程质量与学生基本乐理知识基本音乐素质能力的基础有关。学生对教授这一类内容的学习兴趣与关注力经常不超过三分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正反向、对峙、对比的组织教学办法,简练有效率的完成。

   在关注节拍、旋律、音色、节奏、速度、力度、和声教学对比的同时,还应从音乐内涵的“力动”形式加以体验归纳。其内涵有流动、静止、奔腾、凝固、聚散、曲伸、急缓、轻重、高低、远近、大小、强弱、意境空间、色调、时间印象(过去、现在、未来的音乐思维时间模式)等音乐思维心态内涵模式。通过巨大的艺术反差的对比,使学生们逐渐感悟音乐艺术品味的真谛,从而自觉进入探究音乐艺术存在的奥妙特点与普通原理内涵。而不是单单沉溺于传统的“作品分析”(学习音乐欣赏的包袱之一)的文学注释的学习与教学负担之中。

3.课堂教学艺术性是音乐教师创造能力的展现:

      高中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有一段要求:“学习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能够对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有基本的认识”。这段内容告诉我们首先应学习研究音乐美学的一些传统理念及发展变化的新认识。其次应根据学生喜好,组织自己的教学思路。再就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上创建自己的教学平台。在北京大兴县“国家行政管理学院的音乐高中培训班”上,北京第八中学音乐特级教师李存老师上的一堂生动的音乐情感教学课,他巧妙选用同学们一再希望课堂涉及流行音乐题材,用“世界和平年”的光碟部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音像选段切入教学,从屏幕画面的对峙场景“活泼的儿童与战争的毁灭性破坏废墟”“坦克上全副武装的作战大兵与渴望和平的少女、鲜花”,“纷纷甩掉武器不想再继续屠杀的士兵……”大幅度鲜明、对峙的音乐屏像对比,激发学生一种“崇高的艺术情感――即对未来世界和平的祈望”。同时完成音乐从“流行”向高尚艺术审美兴趣的转移、延伸发展教学思路。紧接着采用了能激起学生关注同情他人(“以人为本”价值观取向的作用)的去年“非典”瘟疫下对医生、护士事迹报道的背景音乐作为教学选段教材,电视片背景音乐优美而凝重,逼迫人心的死亡消息传来,与在美丽的鲜花与护士屏幕画面上产生的心灵对峙,给每一位学生听课者带来“崇高”而震撼人心的情感效应。李存老师课中虽讲话不多,但这一课的高水平教学展示是全体与会教师一致公认的。

    再者,当音乐欣赏李斯特作品“匈牙利狂想曲”时,选用迪斯尼诙谐的“老鼠与猫”的屏幕画面,与原作品的欣赏作品分析内容大相径庭。虽对作品分析存在引深难度,但学生在诙谐的学习气氛中激活了对音乐中诙谐情趣特点的兴趣。即在音乐体验审美过程中缓和学生出现的审美疲劳,又拓宽了学生思维情感的可行视野,同时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路,使音乐学习的兴趣得到保持、延续与提高。

4.音乐课堂教学艺术的对峙组合:

    音乐鉴赏为主的教学,因学生的关注力与学习兴趣的时效已过(约十分钟)当维持在某种单一的情感态度思维状态下出现“审美疲劳”时,需随即改变教学状况或内容题材与体裁形式的对应,使学生再次出现新鲜的思维闪光新点,以免抹杀了已激活起来的最初学习兴趣。一个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的音乐教师,一方面会时时观察学生的心理思维动态,不使学生兴趣感受能力超过课堂学生心理思维所能承受的极限(通常见好就收,有余意未尽之兴);另一方面善于制定对峙方略与选择素材及选用体裁形式。如:学生兴趣时效最少的音程发声练习(约三分钟以内)上行三、六度音程练习几遍后即采用下行反向练习。节奏缓慢的视谱背唱相对于短促音、顿、跳音的穿插体验练习。节奏打击乐体验练习注入关注“动与静”声部的编排,还有音乐进行与休止之间的用法体验都是同等重要的体验过程。

5.音乐思维时空与意境的组合对峙:

      在激发学生音乐创意思维时,有选择的将写实的标题音乐联想过程与写意的无标题音乐联想对峙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尽可能摆脱统一的作品分析定位对学生的影响,以免形成过于依赖课本的音乐欣赏习惯,另一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意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与方式建立起厚实的基础。真正达到音乐美育重要功能目的之一――激发扩展学生思维想象的创造力。

同时,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想象构思加以艺术化定位变化处理。如身外之局的“音画般”的欣赏定位与“身临其境”的不同情感态度定位。音乐思维过去时的回忆与对未来憧憬美好希望的思维时间印象。音乐强弱对比,形成的远近空间距离的听觉能力,音色音区高低对峙形成的音乐欣赏意境的组合能力。和声对峙的音乐“色彩”感悟能力。音乐节奏、速度、拍子(均速与渐慢、渐快)变化对峙所产生的学生心理印象准确定位。

6.领悟节奏、风格、速度不同的对峙:

    在各种的舞台艺术表演之中,组织者也通常会根据节目的色彩效果,观众的心理承受喜好编排最佳的顺序方案;如:在许多交响乐乐章的排序方面,也可领悟节奏、风格、速度不同的对峙(如四乐章的交响乐曲式对比排列),对音乐实况演出在观众音乐欣赏的“心理审美疲劳”方面做了精心的调整。(校园文艺表演过程也应细致编排)

    总之,维护、保持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兴趣,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一方面智慧而理智的关注学生主体的共性与个性发展情况,另一方面采用一些艺术性的教学手法,精心的配置选用教材内容与体裁。因为,维护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激发兴趣过程难得多。当对某种事物、内容的新鲜感已过时效,学生学习的关注力必然下降。当课堂上“审美疲劳”状况一出现,不止难于激发学习热情,更会将原有已初发的学习热情一扫而光。使正常教学过程出现极大的障碍。

因个人水平能力有限,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与点滴认识的梳理,仅供参考。若有错误本人文责自负。同时抛砖引玉,希望在激活音乐课堂教学方面能有更好方法提供给广大音乐教师。更因高中音乐鉴赏必修课已即将展开,在课程延续性的过程中,初中音乐欣赏与高中音乐鉴赏的方法上应是有较大的不同。在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已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的治学能力,所探求的音乐艺术内涵美律功能也非只限于一般的感受,须有更进一步的个性归纳以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建构成艺术观、人生观。高中音乐教师所承担的任务角色远非介绍音乐作品的内容、作者、曲式。而是从音乐艺术的听赏思维功能,从人的心理感观功能出发。引导高中生作进一步的探索。从而发挥音乐美育无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并使得中学音乐教师在高中新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全面的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综合素养与教学实施素质。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高中音乐教案-走进中国民乐奇葩-----二胡音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