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2014年高中高二语文暑假作业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以偏概全,原文是新诗诞生和发展的四十年,)
2.B(指代理解错误,原文的它是指新诗潮而非关于朦胧诗的论战)
3.D(偷换概念,居于主流地位的是新诗潮而非朦胧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B(遇: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
5.C(④是表现方山子对两人相遇的吃惊;⑥是光、黄间异人的行为)
6.D(表达了对其他异人的委婉批评分析有误)
7.(1)方山子也非常吃惊地看着我,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译出大意给2分;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所以(原因)、故(原因,缘故)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如今才过了几天而已,那股英气勃勃的神情,依然在眉宇间显现,怎么会是山中的隐士呢?
译出大意给2分;耳(而已,罢了)、见(通现,显现)、而岂山中之人哉?(译出反问句)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诗歌刻画了一个超然物外、洒脱自在的隐者形象。(2分;超然物外洒脱自在答出任何一个即可给1分,也可以用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替换;答出隐者给1分)诗歌首联写归隐之志:中年即颇钟情于佛道,晚年终于夙愿得偿,隐居南山,摆脱了俗世。(1分;答出归隐之志或冒号后面的内容均可给1分)后三联写归隐后的生活:或自得其乐地欣赏美景,或率性忘情地与林叟谈笑,尽显恬淡洒脱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2分;答出归隐后的生活或冒号后面的内容均可给2分;如按照二、三、四联分别分析,答出任意两联即可)
9.①形式上,对仗工稳。行到对坐看,水穷处对云起时,形式上对仗工整,内容上承接自然,形成一气呵成的流水对,有一种端庄典雅而又酣畅淋漓的美。②结构上,照应上联。本联写诗人在山间信步闲走,至无路处索性坐看风起云涌,照应了上联中的兴来每独往,且所写即是胜事,其中透露出的无往而不适的恬淡情怀也与上联中的自知遥相呼应。③意境上,诗中有画。这两句以写意的笔法闲闲勾勒深山里行止自如的流水,天空中不拘形迹的白云,行云流水间超然物外的隐士,画面简约淡远、意味丰富,给人无穷的遐想空间。④形象上,凸显人物。本联通过对诗人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动作描写,突出其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使一位悠闲自在、无往不适的隐者形象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⑤思想上,富含哲理。行到水穷处,本已到了无路可走的窘境,坐看云起时,又一番新天地随自由的心境而出现,启示我们用积极乐观、平和大度的心态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6分;答出一条给3分(其中概括1分,赏析2分),答出任意两条、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高二语文暑假作业-23、高中高二语文暑假作业-3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
(2)雕栏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25分)
11.(1)选B给3分,选C给2分,选A给1分,选D、E不给分。(A项两人关系一直很好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二人都爱好下围棋;D项临终前因为他不愿输给老刘理解有误;E项老李在电话中听到的拍桌声实际上是老刘的儿子发出的太武断,因为后文还有老刘出现在窗口挥手的情节。)
(2)①设置悬念。小说开篇描写了老李转动轮椅艰难移到窗口眺望、等待的情景,引起读者的好奇与期待。②引出下文。小说开篇写老李到窗口等待老刘出现,自然引出下文对两人关系和挥手原因的交代。③刻画人物形象。前三段通过描写老李的动作,如艰难地转动轮椅,不等气喘匀就抬头朝对面顶楼的窗口望去等,表现了老李等待老刘的急切心情,突出了他对友情的珍视。(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作用概括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3)①乐观,开朗:即使行动不便身体不佳,心情依旧愉快;用戏谑的方式相互激励。②关心朋友,珍视友情:经常相互叮咛,嘘寒问暖;担心朋友烦闷而陪对方电话聊天;为朋友身体不佳而闷闷不乐。③善良,为他人着想。自己走到生命终点,不忘给他人精神的支撑。④坚强,勇敢。勇敢面对衰老和死亡,尽管身体每况愈下,还是坚持互相鼓励,不轻易认输。(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作用概括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参考主题:①褒扬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激励、扶持的可贵友情。②反映了老年人晚年生活孤独的社会现实。③警示儿女们还应多从精神层面关怀、孝顺老人,让他们晚年生活充实,幸福。④启示人们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晚年生活。
(8分;答出一点给4分,其中主题概括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可。)
四、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25分)
12.(1)选B给3分,选C给2分,选D给1分,选A、E不给分。(A项,对梦想起因的概括抓次放主,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一主要原因;D项对梦想的理解失之表面化,作者梦想的实质是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间书斋式的国学讲坛只是实现这一理想的虚拟的象征物,并非实指;E项反感有误。)
(2)①不太敢轻易说是担心遭人耻笑,因为这个世界上敢于去梦想的人太少,暗含作者对人们一味追求现实功利而失去梦想的社会现实的担忧、不满。②不忍说是因为作者的梦想太过美好(太奢侈),和功利的社会现实反差过大,说出了可能会因世人的不理解而遭到玷污。不忍表达的是对梦想的热爱与珍惜。③不忍不说是因为当前的社会实在太需要,也太应该有这样一个梦想了,出于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圣的责任感,作者不忍不说。(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引用前人文字,摹画自己的国学梦想,丰富了文章内容。(或答使作者的国学梦想更具体。这两段以诗意的文字畅想了研习传统文化所需要的自然、美妙的环境,使作者的国学梦想更丰富具体,更具有感染力。)②借吴从先之笔,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揭示中心。这两段文字文辞优美、感情饱满,读来令人目醉神驰,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共鸣。③和下文形成跌宕之势,使得文章更为摇曳多姿。这两段描写梦想中的国学讲坛,美妙动人,堪称奢华,和下文的退而求其次形成一个跌宕,更显出作者国学讲坛梦的热切。(或答运用了衬托手法,以现实的不公平衬托出作者国学梦想的可贵)(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①可以在讲坛的窗外植翠竹一带。竹子常年苍翠,挺直中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洁虚心的象征,同学们临竹习文,冬雪覆盖观其色,月夜清风闻其声,日夕熏陶渐染,自增清雅、高洁。②可以在讲台或矮柜上安放文房四宝一套。文房四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是古人书房中的必备之物,讲坛内有此四宝,可平添浓浓的书香与古意,同时同学们兴致来时还可挥毫泼墨以抒心志,尽情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8分;答出一点给4分,其中物品1分,阐释理由3分。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学生所添加的物品只要是文中作者梦想的国学讲坛里所没有的,且富有传统气息和文化意蕴即可;理由要能突出物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物品对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帮助等。)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高二语文暑假作业-23、高中高二语文暑假作业-3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C(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合语境。)
14.B(A项多重否定失当,应删去第一个反问句中的不或把否认改为说C项动宾搭配不当,解除应改为改变废除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后两个句子主语不一致,由于应该放在中国大陆前面)
15.D(注意标点符号和句间关系)
16.①过于整齐集中
②散不是散漫/杂乱(或不能散漫杂乱)
③有气脉贯注其间(或有线索贯穿其间有神贯穿其间有思想情感贯注其中)
(6分;答出一句给2分,意思对即可)
17.[运用比喻(或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各1分,突出夏天景物特征1分,语言优美流畅1分,文段中心明确1分。]
六、写作(60分)
18.[评分细则]
(1)分项与分类结合打分:
这次高二作文评卷,像高考一样采取分项(内容项、表达项、特征项各占20分)打分;但为了便于操作,可采用与分类结合的打分形式,一类卷48分以上,二类卷41-47分,三类卷31-40分,四类卷21-30分,五类卷20分以下。
(2)参考立意:
总:美在内涵(心灵/美德/修养)。
如:《外表的美丽源自内心的高尚》《爱他人就是爱自己等》。
分:友善、欣赏、分享、谦让。
如《欣赏别人,美丽自己》/《分享让你更富有》《分享让生活更美好》/《谦让是一种优雅的风度》《谦让是一种别样的美丽》等。
注意:只有文章与材料内容完全无关,属另起炉灶的,或立意与材料内容相反的,才在四类及以下打分。
提醒:不要仅看题目就判分。有的学生虽然作文题目不醒目,不恰当,但在行文过程中是围绕材料写的。所以要看全文,否则易误判。
(4)扣分:①标题:缺标题扣2分。②字数:400字以上800字以下,可根据文章正常打分,每少50字扣1分;不足400字的,在五类内打分。③错别字每一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标点符号错误较多的酌情扣分,最高扣2分。
下一篇: 2014年高中高二语文暑假作业试题练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