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通假字略谈|语文文学常识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古时候,由于文字不够用,且不统一,因此有些字的使用因地区不同而有异。有些字有音而无本字,使用时只好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后来,古人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避讳某些字,也使用其他字加以代替。还有,古代印刷术不发达,古籍在传抄的过程中也易出错,后来的人为了崇奉经典,也将错就错,种种原因造成了文言文中很多的通假现象。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临时代替的字是“通假字”。如“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共”通“供”,其中“供”是本字。“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勾践灭吴》),“帅”同“率”,“率”是本字等等。

音同音近是通假的必备条件。所谓音同音近,指的是上古音。相同,指声母和韵部相同;相近,是指声母相同、韵部相近,或韵部相同、声母相近,或声母相近、韵部也相近。例如:“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知”通“智”,“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取”通“娶”,声母和韵部都相同;“少益耆食”(《触龙说赵太后》),“耆”通“嗜”,则韵部相同,声母不同。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关于通假字的读音应读以本字的今音。通假字虽在当时是音同或音近,但因语言发生变化,二者今音有的已不同,对不同的要读以本字的今音。如“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说”通“悦”,那么我们在朗读时应该读本字“悦”(音yuè)。(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通假字的辨识。音同音近原则是我们辨识通假字的一个重要原则,另外还必须确有其证。就是说,要断定某字是某字的通假字,不仅在这里如此,在其他地方也应有同样的用法。




上一篇明清之际的魏阉小说|语文文学常识

下一篇备考2014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积累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语文文学常识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