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初一文言文:桃花源记课文理解与问答题|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初一文言文:桃花源记课文理解与问答题 

课文理解

1.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七、问答题

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7."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9.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16.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 。

17. 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

18.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上一篇初一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在山的那边课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下一篇初二文言文:望梅止渴阅读翻译|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