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大禹故里问题,一直是史界探讨的题目之一。语文s版《鲧禹治水》给我们讲述了一段神话故事。为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鲧禹治水的相关课外资料:大禹故里,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帮助!
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已获得可喜的成果。这一成果,特别是澄清了我国近现代一些学者不承认尧、舜、禹存在的论点。
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埃及、希腊、印度等国的古代史,同我国一样,都是由口碑神话和文字等方式流传下来的。都是从史料、传说和考古发现,不断正讹、补充、澄清和完善的。有些史料,今天似乎已很准确了,但也可能在不久或者长远的史料发现中,又有了新的结论。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大禹,许多史料也在不断完善中。
大禹故里问题,一直是史界探讨的题目之一。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正文,虽未记禹之故里,但注引《帝王纪》中,却提出“禹本西夷人也”。西汉,四川学者扬雄则具体为“禹本(四川)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据此,历代一些史学家,都定为“茂州汶山县石纽山”。《人民政协报》1999年6月8日第四版,以《大禹故里在北川》,报道了北川人民对大禹的赞颂之情。大禹,在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中华民族的缔造者,是一位为中华民族谋福祉,创世纪的英雄。因此,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到处有他的遗迹、纪念地。人民纪念他,是可以理解的。而更确切的考证他的故里究在何处,也是必要的。
首先,我认为,最初记“禹本西夷人也”是不错的。夷,在春秋之前,是泰山一带,南至淮扬,东至海滨一带的先民统称。可能当地居民因舌上音,将“人”读“夷”的转称。古之历史学家称此地为海岱人。岱,即是泰山,当时对华夏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夷人,因地域或风情之异,又分为“莱夷”“东夷”“淮夷”“ 夷”“徐夷”而“九夷”中更有黄、白、赤、玄、于、畎、阳、南、北之分,如此看来,夷中自然有西夷存在。
《尚书·大禹谟》有大禹治水后,“无怠无荒,四夷来王”的记载。此处讲的“四夷”也是海岱地域的夷族。春秋战国时,有的古文献,将“西戎、东夷、南蛮、北狄”称为四夷,当时这个“夷”字,已和大禹治水时的夷含义不同了。而北川一代的民族,乃是羌、戎地区。
考古发现证明,四千多年前,四川地区的蜀文化与山东、河南的龙山文化,长江以南的良渚文化有发展的相同处,但也有许多差别。由于山河险阻,交通不便,在互相沟通上有很多困难。生于公元700 多年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浩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见,在4000多年前,尽管迁移流动性很大,但鲧禹父子如果能从荒僻的北川地区,来到海岱地区治水,那是不可想象的。
从时间上看,鲧是尧舜治下的一位水利专家,他只有经过才能的考验,才得以被委此职的。这就证明,如果他远在北川,是不可能得此任用的。鲧治水九年,用湮塞的方法,淹没许多人民生命而在治水的现场羽山被处死。继而由其子大禹接替此职,如果推算先民在十五岁就可生子,大禹接职时是二十岁,就更可证明,大禹不会生于北川。
据《尚书》《史记》等古文献记载,大禹将淤积的一片大水“ 谷”,引入大海之后,清理了黄淮的一些河段,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有利于人民的湖泊之后,开始划分行政区域,也就是青、兖、徐、扬、梁、豫、冀、荆、雍等九州。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九州中有四州是在海岱地区,最远的是,西南方的荆州,西北的陕甘地区的雍州。如果他家乡在北川,至少也应在巴中或重庆地区建州的。事实上在禹之子启建夏朝之后,其疆界除延伸至长江南的苏浙地区外,江北之地仍是禹划九州范围。(见谭其骧主编之《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
根据古文献记载,大禹的主要治水处,也就是大禹的家乡所在处,而且是在“洪水滔天”的区域里(《尚书·尧典》)。大禹父亲死在治水工地羽山,此地正是沂蒙地区沂水的出口。当时,黄河故道暴水,淮河淤积,加之海水倒灌,使泰山以西的东平、济宁至曲阜、微山连接沂蒙地区,成了一片泽国。在这个大泽国里,人民被迫逃避到一个个高地上,形成了许多孤岛。《山海经》《吕氏春秋》《史记》《淮南子》等诸多古文献记载的空桑、扶桑、汤谷、 谷,就应指的是这一片泽国。
《说文》中记载的“日出东方 谷”,也就是指在这片大水,多少人民在这片被日光照射得沸腾的水盆里挣扎。《尚书·尧典》说的:“汤汤洪水分割”也证明当时的领袖,对解救被这洪水围困中的人民的焦急心情,也证明为什么要把治水不利的鲧处死的不得已理由。一直到战国时的屈原,对这场大水,还在提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楚辞·天问》)
所以说大禹的主要治水处,就是大禹的家乡所在处,依据是: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记载:禹“登用三年,始娶涂山氏,三宿而为帝所命治水”。在他治水的十三年中,《尚书正义·夏书》里引用孟子的话说:“禹三过门,不入其家门”“是至门而闻启(大禹之子名)泣声,为己子而爱念之”,但为了治水,听见他结婚后在外治水时生的儿子啼哭,仍未进门探望。孟子说,除三次闻启泣声外,过家门不入“则其余所历多矣”。此其一。 第二,在《尚书·尧典》中,有尧命羲仲到 夷的 谷地方测定历法。这可能就是孔子说的“行夏之历”的依据。在古本《竹书纪事·夏小正》中,用简古的文字,记载了一年十二个月季 候,风云、鸟兽、虫鱼、五谷等特征。这些记载也都是现在山东苏北一带的气候特点。如“玄雉入于淮为蜃”,“雀入于海为蛤”等。
第三,古籍如《史记·夏本纪》《三国志·蜀秦宓传》等,出现的大禹生汶川或汶山的记载,恐皆系古学者因地名重复的误记。事实是,汶川、汶山、汶水的汶,都在泰山和沂蒙地区。《水经注》有“沂水出泰山盖县汶山南,过下邳县入泗”的记载。现微山湖以东,沂蒙地区,泰山东北有四条汶水。一条是在沂山北麓流下,经安丘入潍河的汶河;一条是从蒙山西麓流向大汶口的小汶河;一条是从鲁山南,流经莱芜,过大汶口的汶水;第四条是从蒙山东流入沂水的东汶河。
这四条汶水,都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现地。自从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掘命名的“龙山文化”后,相继在日照、莒县、曲阜、潍县、泗水、兖州发掘和发现了不少“龙山文化”层。这些文化层,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对禹夏的年代公元前2069年看,是与尧、舜、禹时代的年代基本相吻合的,就连1947年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层的晚期,也应在此年代。这证明,古籍中,记载大禹故里的汶,就是泰山一带的汶。
第四,在《帝王世纪》中有“夏鲧封崇伯”,《尚书·舜典》“伯禹作司空”句下注孔传云:“禹代鲧为崇伯”,崇伯之崇在何处?史家和现代学者,立论纷纷,多数认为是现在嵩山。在大禹时,泰岱是夷人崇拜之尊。鲧、禹就在泰山一带治水,封于这座崇高的山,是符合实际的。古人称泰山为岱宗,“五岳之宗,流传至今,都证明大禹被封的崇山,就是在他的故乡。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禹的故里就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艺”之地(《史记·夏本纪》),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成了一片沃土。人民欢快地去从事耕耘、蚕桑、冶炼、制陶、渔猎等生产活动。大禹高兴地走进了自己的家。
大禹的家,如果具体考证,我倾向于在今之莒县往西之东汶河一带。依据是,此地在大禹时就有一个称缯的聚居点(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缯,是一个很奇怪的小国,古籍中未见它何时被封的记载,但从大禹,到殷灭夏,周灭殷,它一直存在。
周武王封诸侯时,在缯的东邻封了一个有功的嬴姓大臣为莒国,在缯和鲁国的西边封夏的后裔为杞国。而这个没见于被周封的缯国,绵延了1500多年,一直到周灵王五十五年(《左传》),才被莒国借口缯向鲁国行贿为名,而灭掉。我以为,这个缯地,就是大禹的故里。
作为有丰功伟绩的中华民族古代英雄,后人对其热爱的膜拜,是炎黄子孙的民族深情,应当提倡。对大禹,笔者从青年到老年,于大河上下,长江南北,凡逢其传说的故里、庙宇、穴窟、足迹、台、阁等,都要礼拜。这篇初考文字,只是希望,我们所崇拜英雄大禹的故里,有个确切之地。谨以此文,就教于方家。
看了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拓展知识:大禹故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是不是更丰富了呢?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以便下次访问。
上一篇: 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