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人格成长完善过程中不可缺少,心灵在美育的洗礼中逐渐净化、逐渐真诚、逐渐善良、逐渐完美。只有完善的心灵才能够洞察、才能够判断、才能够思考、才能够选择,并最终让人们达到精神的彼岸……
——李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
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常识普及和技能训练。而是通过艺术沟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通过艺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艺术塑造个人性格、自信的问题。
我们用成熟替代了天真,用老练替代了稚拙,用“僵化的理性”替代了“生动的非理性”,并且最终用文字替代了图画。
失重的审美
失重原本是一种物理学意义上的空间现象,现在成为了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空间现象,而且是相对于正常现象的反常现象,它呈现了事物在微重力环境下所处的不确定状态,这种状态值得描绘,更值得联想。
与正常的空间状况相比较,失重表现出的特点是“动”,而不是“静”。这是两种不同的审美状态,前者是正常的,后者是反常的。而我们更习惯于审美的正常状态,习惯于在正常状态下对于静态事物的描绘,具体地说,是对于那些具有确定性因素的事物的描绘,并且由此养成了,绘画应该是一种正常状态的审美判断。
也正因为此,我们只习惯于描绘“静”,不习惯于描绘“动”,因为“动”有违于正常的审美准则,它的不确定性常常让我们无从把握、无从判断。久而久之,我们便只能认识“静”,不再认识“动”了。
这就是我们画得了“静”,画不了“动”的原因,也是我们始终依赖客观描绘,敬畏主观表达的原因。其实动态的事物,并不比静态事物更难于描绘,只是描绘的意义有所改变,由原先对于“静态空间关系的记录”,变为了现在对于“动态空间关系的组织”。一种是被动的刻画,另一种则是主动的塑造。
而审美教育的核心,恰恰是培养学生主动塑造的能力;主动的塑造形象、主动的塑造画面、主动的塑造视觉规律,并最终达到塑造他们自己的目的。
长久以来,我们过于重视了被动的刻画,过于轻视了主动的塑造。所以我们越来越擅于用手去画,越来越不擅于用心去想,不知不觉中,我们审美判断能力已经变得不再完整。失重虽然改变了原有视觉因素的规律,也就是“静中求动”。却让我们发现了新的视觉因素的规律,也就是“动中求静”,这无疑是对素描教学的思维拓展。
以往我们画画,是在规律中寻求变化,重在刻画记忆,是能力的体现。现在我们画画,是在变化中寻找规律,重在调动记忆,是想象力的体现。我们的素描教学正在改变、也正在进步,还需要更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与其中。
“本能”是先于头脑的存在
什么叫本能呢,那些无师自通的东西,那些不用学就会的东西,应该就是本能。特别是在艺术领域,有非常多无需教授的东西是我们与生俱来就会、就懂的。
但如今我们却越来越注重经验和理性,越来越注重别人留下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挪用的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奉为神明。我在教学中发现我们的学生有很多潜在的本能,这些东西非常了不起,一旦被唤醒,就会如洪水猛兽般势不可挡,让人刮目相看。
这些本能的东西在画面中起的作用,非常有可能是决定性的。在绘画中善于利用这些本能的因素,你会发现,这里孕育着一个宝藏……
“直觉”是不假思索的预感
直觉不同于本能,它有部分理性因素,是我们直观的感受与认识的综合结果。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绘画中有多少是直观感受?有多少是教科书上的经验?我们的童年都是用直觉画画的,可是我们现在的画里还有多少直觉可言呢?艺术一旦没有了直觉,艺术就完蛋了。
绘画里没有了我们直观感受到的形和色,是不会触动别人的,因为艺术是要通过直觉去传递的。艺术家会通过直觉去创作,观众也会通过直觉去观看,这样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才会形成交流。反之就会受到阻碍,当今在中国绘画创作中呈现出的太多制作性问题,就与直觉的丧失有关。中国画中的写意,气韵等最核心的审美价值慢慢的都没有了……
“情感”不仅仅是喜怒哀乐
只要想到表达情感,我们更习惯于在喜、怒、哀、乐中去寻找答案。但情感并没有那么简单,无论是情感的呈现的方式,还是情感本身,都是复杂的、微妙的。
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口型、一个心理变化,都是情感的综合反应和丰富表达,所以绘画无法给情感定义,比如,爱、恨、情、愁等,只能任由情感去定义绘画,比如,复杂的、矛盾的、纠结的、欣慰的、荣耀的等。情感不是绘画的内容,而是绘画的动机。让瞬息变化的情感留下印记,怎样留下印记,留下什么样的印记,这也许才是绘画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在绘画当中只要我们不抑制情感,不利用情感,那这件绘画作品就一定会好。我们在当今的绘画里,越来越多的看到经验和冷静,看到非情感和故作镇静。我不接受如今绘画中流行的冷酷,尤其是以时尚的面目掩饰的冷酷,它剪断了人与艺术之间相互依存的纽带。不是我拒绝了艺术,而是艺术拒绝了我……
艺术教育的责任
艺术教育的责任就是,忘记已知的事物、唤起未知的事物...
8月18日,2018美育北京:全国少儿美育教学研究论坛暨教学实践研究展将在清华美院美术馆拉开序幕,洞悉少儿美育的核心本质,研究少儿美育理论及实践,探索展示最前沿的美育范式,分享最新美育成果与理念,挖掘美术之星,从感受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维度展示艺术新星风采。
“美育北京”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与泰特美育共同主办,是“艺术北京”系列的又一新成员。致力于打造一个高品质的社会美育生态链优质资源优选聚合平台,为参与各方提供展示、宣传和交流的舞台,吸引目标客群参与和关注,分享最新美育成果与理念,助力构筑一个社会美育的服务平台。
作为首个聚焦全国少儿美育教学研究及实践的聚合平台,2018美育北京以少儿美育高峰论坛、少儿美育教学实践研究展、少儿美育主题展览为基础核心,由“美育的观念”、“童年的见解”、“教出纯净”、“美育与创造力”四个单元构成,分别从美育及少儿美育的核心本质,儿童的美育实践及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良好正确的美育方式对孩子的帮助等不同角度,探索展示最前沿的美育范式,以此为契机,分享最新美育成果与理念,推动中国美育产业的正向发展,全面探索呈现“美育的精神”。
美育北京2018
聚焦少儿美育教学研究及实践
开启美育之门
时间
2018年8月18、19日
地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办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
北京泰特美育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