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情感模式的探究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情感模式的探究<?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溧阳市燕山中学  狄永红

 

【内容摘要】歌唱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受学生的欢迎、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而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为此,我们提出《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情感模式的探究》这一课题研究,且对它进行了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发现进行这一课题研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逐步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深入体验音乐意境等。

关键词:歌唱教学 情感模式 酝酿感情 以情激趣 情感唤起 情感深入 声情并茂

笔者曾经在学校做了一项调查:100%的学生喜欢随口哼唱歌曲,尤其是当今流行的歌曲,如“超级女声”唱的歌和某些当红影视歌明星唱的歌等,问他们喜欢的原因大多是:“他们的歌唱得带劲”、“他们的表演、跳舞很火、很吸收人”等,而50%的学生不喜欢唱课本上的歌曲,认为课本上的歌不好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等。这一调查不能不令在一线工作的音乐教育者们感到震惊和汗颜,它警示我们,歌唱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仔细思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我们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引起的,在歌唱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听赏录音或教师的范唱――学唱歌谱――学唱歌词――歌曲艺术处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受学生的欢迎,而且还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抵触情绪,也降低了学习效率。

“超级女声”等当红明星唱的歌之所以吸引人,关键是他们唱得很动情、演唱时很会“煽情”,是用他们的“心”去唱歌的,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上“唱歌”课,原因常常是我们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情”的重要性。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可以说,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新音乐课程标准》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了总目标的首位,且指出: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由此可见,情感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们提出了《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情感模式的探究》的课题研究,并对该模式进行了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课前预习――酝酿感情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歌唱教学中的“情”从何来?理所当然是从教学内容中来。离开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情感感染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车之车。教师在授课前,应事先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当地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把时代气息浓,紧贴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胃口”的材料找出来充分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劲头和情趣。

例如歌曲《大海啊故乡》的学习,在教这首歌前,教师应事先非常熟悉这首歌曲,包括这首歌的歌词、感情基调、创作背景、作曲家王立平的生平及其它他创作的歌曲等,然后,教师可以叫学生按以上的思路去预习该歌曲,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或上网查资料,或上图书馆、新华书店查资料,或借(买)音响资料等,“酝酿感情”首战告捷,待到上课时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第二,导入歌曲――以情激趣

1、通过“情境”激趣

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和新异性的事物时,新鲜感便会油然而升,就会对这节课产生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因此,教师应使学生“触景生情”,教师平时要多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这些都要求具有新颖、形象、直观等特点,可以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

如在导入《大海啊,故乡》时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儿童在大海边自由嬉戏的情景,随着年龄的增长可播放儿童长大后一个人在海边回忆、彷徨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兴趣自然就点燃了。

上面的导入正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体验性”是现代学生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海边”的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长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生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2、通过“教师的情”激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其过程充满了热烈的情感和情绪,是产生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原因。学生在歌曲的学习中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这是歌唱教学的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必须包含丰富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要“以情激趣”,歌唱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人民情感的凝聚,具有强力的感染力。但缺乏感情投入,哪怕你的基本功再好也很难打动学生的心。每一首歌曲作品都有不同的独特的情感,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导入歌曲时可以想象自己就是歌中的人物,与总体形象同化,达到人我一体、物我交融的境界。从心理活动来说,我就是歌中的人或物,置身于歌曲音乐形象中。然后以以情感人,以情带声的范唱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样才能有效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便得到了验证。

再如歌曲《大海啊,故乡》的导入,该歌曲以质扑而深情的语言、优美而平缓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大海、故乡和妈妈深厚、真挚的情感。在该歌唱导入时教师可以想象“我”就是歌曲中的主人翁,“我”长大离家后看到大海会想起故乡、妈妈,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大海、故乡、妈妈。合理的想象、丰富的生活体验,产生了情感的源泉,不管教师的嗓音条件好坏与否,只要充满了真挚的感情,通过熟练自如的范唱,就会激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来。

第三,学唱歌曲――情感唤起

创作者受一种内心涌动情感的支配创作了歌唱作品,每一作品有不同的结构,在歌唱教学中,教育者要运用自己综合的素质,把歌唱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出来,并把这种情感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情感唤起,在传统的歌唱教学中,常见的就是把音乐太理性化,把音乐美育课上成了一门德育课,教育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冷冰冰地向学生讲授歌曲是什么时代背景,表现的是什么思想感情,应该如何去理解曲子等等,这样理智地分析和粗暴地灌输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上,允许有一定的差别,应该鼓励学生随着音响印象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歌唱作品的丰富情感氛围中去。在这种情况下,课题组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1、节奏的掌握

有人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而速度又是节奏的灵魂。要想把作品唱活,它需要具有能够每个音符的内在生命里表现出来的能力。节奏,是心灵动态的表现,是生命力,节奏型反映了人们的感情状态,不同的感情状态,出现了不同的节奏形态。人的感情是可调整的,节奏也是可调整的。这说明“节奏是受控制与感情和思维的影响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作曲家几乎是从这里动手,利用节奏的特性抓住人物的内心。节奏,反映人物的感情动态,人物节奏的特点是歌唱表现的基础。节奏也是内在的生命力,善于掌握节奏就能生机勃勃,激起听众的热情和兴奋,节奏处理得好,歌唱就流畅自如,大有生气,处理不好就会令人昏昏欲睡。

如《大海啊,故乡》的基本节奏型是“×× ×・××”和“×× ×――”,前一种节奏速度较慢,象人在缓缓思考,后一种节奏型较疏松、速度也较慢,象人在诉说,这两种节奏型都正好符合这首歌曲的情绪状态,都表达人们对大海、故乡和妈妈深厚、真挚的情感。教师可重点教唱学生这两种基本节奏型,可以用打节奏、在钢琴上听音的方法来学习,学会这两种节奏型后,其它较简单的节奏学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2、分段的学习

教师对每一作品有一个总的设计,要掌握全曲的思想感情,设计全曲的布局,要明确音乐发展的层次,决定歌曲的高潮等。

如《大海啊,故乡》全曲为单二部曲式,前段是扑实的叙述,后段音区稍提高,是情感的抒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该歌分层次,前段用什么情绪(语气)唱,后段用什么情绪(语气)唱,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总结,歌曲分两个层次,前段用叙述型的语气唱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后段是抒情部分,曲调随着歌词逐渐推进,抒情语气越来越强。

3、歌曲的聆听

歌曲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心灵的影响远胜于一般媒体对其影响,它能激发学生心中潜在的力量,获得艺术审美体验。对于初中生而言,聆听歌曲尽可能避免单纯、枯燥的反复练习学唱,适当加入一些与音乐表现内容一致的画面或解说,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学生掌握歌曲的速度将会加快。

如《大海啊,故乡》分段学习完成后,可采取聆听歌曲的方法来学习歌曲,聆听的方法可由教师范唱或放录音或让各组同学相互轮流唱的方法来达到加深歌曲印象的效果。

第四,巩固歌曲――情感深入

音乐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地沟流与交流,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且它着重指出,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化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在这方向的指导下,我们作了以下尝试:

1、引领体态律动

学生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体态律动,这是情感体验的自然行为表现。例如:随歌曲有节奏地拍;随旋律晃动身体等行为。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歌曲本身的内容,有了初步体验感受,这是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有些学生平时不爱表现自己、不好意思做体态律动把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教师要鼓励、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体态律动,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都能随音乐作相应的体态律动,首先教师自己要带头做一些体态律动引领学生表现。

如《大海啊,故乡》学得差不多时,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做体态律动,这首歌曲是三拍子的歌曲,强弱规律很明显,教师可在学生周围做三拍子指挥图式,学生会很自然地跟着教师划拍子,边划边歌唱来感受歌曲。另外,《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以“托物言志”的方法来抒发情怀,“大海”是很形象生动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做海水荡漾的体态律动。

2、引发情感歌唱

聆听歌曲有了体态律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唱会歌曲不难,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会唱歌。前者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后者要求学生唱出内在美。会唱歌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情感体验是会唱歌的前提,会唱歌是深入体验情感和歌曲内在美的保证。

如《大海啊,故乡》这歌,学生基本上都会唱时教师要对他们提高要求,要告诉学生你们的旋律是唱得差不多了,但是要懂“会唱歌”:清代立渔说:“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无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说:“我们将唱腔为剧情服务,一个演员如果干巴巴,在台上唱戏词,也会把观众唱跑的”。如果将这两个名人的话讲给学生听,学生会知道老师是“用心良苦”的,他们会受到感染,把歌曲唱得动听动情的。

3、处理歌曲结构

①处理歌曲高潮

每一首作品都有它的高潮,音乐的高潮是作品感情最饱满、最浓烈、最紧张、最感人的地方,是演唱必须去全力以赴处理好的一部分,使之在听众心中激起强烈的震荡。一般高潮往往出现在全曲的最高音上,但也不是绝对的,常见的高潮安排在歌曲的后部分或即将结束的地方。高潮点即是全曲感情和思想的集中点,要掌握得当。

如《大海啊,故乡》这歌曲的高潮也不例外,它的高潮点出现在最高音“6”上,且出现在后部分,后部分是作曲家直抒胸臆、感情最为强烈的地方。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来且唱时要加大音量和加强力度,表达自己深厚的情怀。

②处理歌曲结尾

如果要处理好一首作品,结尾在整首作品占有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好的演唱开头与结尾都是功底的表现,好的结尾应会带来“余音绕梁”的效果。当然,演唱者对作品的结尾的处理,是要依据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而不能凭个人的好恶来随意的发挥。

如《大海啊,故乡》的原曲还有一个结尾部分没编在教材里,在歌曲教完后教师可把结尾的歌谱(词)发给学生,同时自己范唱或放录音给学生听一下结尾部分,相信学生会喜爱这一结尾部分,并很想学习这结尾部分。这样学生的情感便被一点点地唤起来了。

第五,表现歌曲――声情并茂

新课标还强调在“演唱”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歌曲的情感与风格。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对于“有表情地唱歌”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为此,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铺垫等方面的特点,运用这些特点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对于“有表情地唱歌”,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1、朗诵、表演的运用

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可通过朗诵或表演来达到。

如学会《大海啊,故乡》后教师可以挑选愿意上台朗诵或表演的同学上台来表现,可以让两个学生表演歌里的人物、让几个学生表演大海、让一个学生在旁进行配乐朗诵,在这样的氛围下他们的情绪会相互影响、相互启迪。这将会是一堂课的一个教学亮点!

2、创造的运用

“创造”是指在学生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向一个高层次发展,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拓展和延伸过程中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和情感的满足。是学生亲自体验音乐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他所向往的,能展示自己特长的角色,也是对音乐深化理解的一种体现。艺术的本质是情感,而音乐艺术又是最具情感的艺术,情感因素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是前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感受达到的,本阶段教师通过设计学生表现歌曲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让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参与到表现对音乐理解的活动之中。如何引导学生创作?可根据作品的内容,让学生分组创编,如成立小组创编律动、舞蹈、用乐器富有情感地伴奏,为歌曲编配简单的画面等。

如《大海啊,故乡》全班学生都会唱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成各种创编小组:有的小组创编符合该歌曲的舞蹈动作、有的小组用各自带来的乐器为歌曲伴奏、有的小组用自己的画笔编配大海的画面等,待学生编创练习得差不多时,教师可以让大多数学生深情地唱全曲,同时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表演,每个学生都在用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方式为歌曲添彩,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这堂课也将在学生的创造中得到升华。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情感模式的探究》这一课题研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逐步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深入体验音乐意境、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形象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灵活使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的,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不断探新求索,才能不断完善!

 

 

参考书目: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歌唱艺术》

 




上一篇以音乐为切入口,让学生感悟友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