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应用:网络音乐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关键词:网络教研  博客  实践  思考

 

一、网络音乐教研的发展历程

网络教研是信息时代的特殊产物,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有着密切联系。网络教研基于传统教研,又把传统教研的持久度、影响面、作用力延伸和扩大了。因此,网络教研是推动传统教研更深入开展的有力手段。在扎实开展传统形式的教研工作的同时,加强网络教研的研究,发挥网络教研的独特优势,从而推动教研工作向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入的方向迈进,是新时期教研工作的一个重点。

我主持进行的音乐学科的网络教研工作(简称“网络音乐教研”),便是依托于常规的音乐教研活动,以网络为载体,以博客日志上互动式研讨为主要方式而开展的。开展网络音乐教研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新问题,又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见证了我与象山音乐教师们在音乐教学领域探索、发现、实践、反思、提高的过程,也见证了象山音乐教研网的发展历程。

1、先热后冷的启动阶段。2006年3月6日,我在“象山教师博客网”上申请了个人博客,使用中发现可以利用博客便捷的回帖功能来开展网上的教研话题讨论,比BBS论坛更方便,教师们使用起来不难,便有了以博客为阵地开展网络教研的想法。5月17日,正式发布了一则《象山音乐教研网开张启事》,开始了网络教研。我请教师们先申请博客,再在这则启事日志下签到,几天后,便有40多位教师注册了博客并回帖签到。随后的几篇教研专题日志文章,如《对音乐教师323信息技术培训的讨论》,《对音乐教师参加市合唱培训的讨论》,《关于欣赏教学的讨论》,《关于音乐考试的讨论》等,也受到了教师们的关注,平均每篇的点击量为180次,回帖量为12条。音乐教研网开张伊始便掀起了一股小小的热浪,着实令人高兴。但好景不长,后来发布的几篇教研专题文章,点击量和回帖量大大减少,有的几乎没有人回帖,这又令我不解。针对网络教研先热后冷的情况,我进行了反思。我发现,教师们不习惯上网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激发教师们的上网兴趣,养成上网习惯,是下阶段的工作重点。

2、以赛激趣的预热阶段。2006年6月,恰逢县里举行“庆祝长征胜利60周年暨建党75周年歌咏比赛”,教育局组织了大型合唱队参加,音乐教师自然是合唱队的骨干,而合唱队中还有很多非音乐教师,为了帮助队员们更好地明确排练的意义,了解排练的进程,释疑排练困惑,激励大家以更大的热情参与排练,我在网上发布了与排练有关的一组系列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排练期间和比赛前后,音乐教研网上的讨论十分热烈,平均每篇日志有400次以上的点击数和 10条回帖量,掀起了一波看贴回帖热潮。随后,县里举行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我针对教师们关注的话题,又发布了一组艺术节比赛专题文章,也都受到了大家的热捧,平均每篇有663次点击量和16条回帖量,再一次形成了评论热潮。利用比赛话题吸引大家的目光,激发兴趣,引导大家上网展开热烈讨论,达到了预期目标。但这两波热潮,并非属于音乐教学领域的,而是音乐活动领域的,网络教研的热,只是热在表面,并未热在内核――对音乐教学的研究上。对于同时期的一些教研文章,教师们还是缺乏关注意识。因此,这只是一个预热阶段,真正的网络教研热并未到来。如何让大家真正参与到音乐教研话题的讨论中来,是面临的新问题。

3、参与必回的规范阶段。在经历多番波折后,我开始更加冷静地思考,并制定了相应规范。我要求凡是参加过教研活动的教师,必须在相应教研专题文章中回帖讨论,既广而告之,又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起初的几次,仍然有一些教师在参与活动后不积极回帖,我便一次次发短信、打电话进行催促,直到每个参与的教师都回帖为止。渐渐地,教师们养成了习惯,能自觉在活动结束后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6年11月20日发布的《宁波市中小学器乐教学展示活动后记》中,几位前去观摩的教师全部作了认真的回帖,一位教师还专门上传了活动照片;2006年12月6日和20日,外出参加“宁波市艺术星级教研组展示活动”和参加“市初中音乐教研活动”的教师们,也都在网上作了详细的活动介绍和评论;在12月25日、26日举行的县小学、中学音乐说课听课评课活动结束后,更多的教师上网发表了自己的评论。在规范之后,网络教研开始步入正常的轨道。

4、注重质量的提高阶段。衡量网络教研质量的指标,参与率固然是重要的一项,但是,光看人气,不看内容,不算高效的网络教研。为了将网络教研引向深入,我开始对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求活动参加者必须回帖,鼓励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外,提出了应在认真思考后再作回帖的要求。我对回帖质量较高的教师进行表扬,引导教师们在网络教研中深入思考,并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在2007年以来,顾丹波、朱丹雪、戴晓菲、王春、石守蓉、黄伟芳、吴春萍、肖笛琴、王灵琦、陆海英等一批教师多次对有关专题文章进行认真回帖评论,骆琴琴、胡海红、顾珏一、曹阳等教师还主动在自己的主页上发布研究经验。这些回帖与主题日志的观点新颖,研究深入,网络教研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5、“博”“聊”结合的拓展阶段。基于博客的网络音乐教研,正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吸引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们已养成了一到学校就打开音乐教研网的习惯。为了便于进行更快捷的联系,我又于2007年3月14日开通了“象山县音乐教师QQ群”,将音乐教师们加入到群里,组成了一个网络大家庭。平时,教师们可以在课余或业余时间自由进到群内交流,当需要组织教师们进行教学专题研讨和信息交流时,还可以在群内召开网络会议。至今,已举行过三次专题研讨会议,两次信息交流会议,会议的效率很高。在QQ群内传送资料也非常方便,并便于我和教师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博客网与QQ群聊相互补充,相互衬托,形成了一个多维互动的研讨氛围,有效地拓展了音乐教学研究。

网络教研的一冷一热,一起一伏,都有我们实践与思索的印记,它从蹒跚起步到蓬勃发展,是在我们共同努力下进行的。当打开音乐教研网看贴回帖已成为教师们的习惯性动作,当教师们在课内外、校内外都关注着音乐教学,思索着音乐教学,研究着音乐教学时,网络音乐教研便真正发挥了作用。回首象山网络音乐教研的发展历程,查阅网上的一篇篇文章和回帖,我不禁要说,象山的音乐教研网是好样的,象山的音乐教师们是好样的。

 

[1] [2] [3] [4] 下一页

二、网络音乐教研的点滴成果

网络教研带给音乐教师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改变了教师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教师们的行为习惯。一篇篇博客日志,一条条博客回帖,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些改变过程。在教师们的思想、行为朝着更好的方向转变时,网络教研的成果也开始体现了。现就从几篇代表性的日志文章和回帖内容的介绍中来窥探一二。

1、温馨的致辞文章,收获美好愿望。在2007年元旦前夕,我在网上发表了《新年致辞――致全体音乐教师》,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打动了音乐教师,也打动了看贴的其他教师,他们纷纷回帖发表感想,共同寄语象山音乐教育美好的明天。大家的心情,正像文章中引用的《同一首歌》的歌词内容一样,“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而另一篇姐妹篇《新学期致全体音乐教师》,是在2007年的新学期开学初发布的,同样是美好的祝愿,但因为结合了春天的寓意和对教师们姓名的别致解读,文章变得更加有趣味而深受大家的喜爱,并吸引了大家回帖发表感想。如:“相信我们在新一学期中定会创造出更多奇迹。”“我发觉自己挺喜欢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我要把我在音乐中润泽到的那份快乐,传递给我身边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朋友。”“有激情的你、我、他,何愁我们象山音乐教育事业不兴旺发达?”就这样,甜蜜、温馨、略带浪漫情趣的致辞文章和一条条表达美好愿望的回帖伴随教师们走入了新的一年,新的一学期。

2、深入的研讨文章,收获热情参与。把教师们吸引到教研话题上来,让不爱上网的教师也上网,让不善回帖的教师也回帖,需要有精心策划的活动作铺垫。我策划的一次音乐新课程展示暨合唱教学研讨活动,于2006年10月30日举行,内容为现场听课并集体研讨小学与中学的合唱教学。事先请两位开课教师以及她们所在的教研组作了充分准备,在课后的研讨活动中,采用了辩论式的研讨方式,由上课教师所在的教研组全体教师组成正方,听课教师组成反方,分别就课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正反的辩论,现场气氛异常火爆,大家热情高涨,发言积极,针锋相对的观点争辩得不可开交。在活动之后,我立即将此次活动的报道《县音乐新课程展示暨合唱教学研讨活动后记》发到网上,请大家继续到网上展开讨论。在前几天,我每天都把该专题的回帖讨论情况通过短信群发告知全体教师,表扬积极回帖讨论的教师,鼓励其它教师回帖。于是,在随后的10余天里,音乐教研的话题“统治”了“象山教师博客网”,在“象山教师博客网”上的最热门日志、最新回帖日志,最多评论日志栏里,全被音乐日志所“占领”,该日志文章迅速达到了1500多次点击量和40多条回帖量,由于博客日志最多只能同时显示40条回帖,我只好另发了一篇续篇《县音乐新课程展示暨合唱教学研讨活动后记(续)》,把随后参与讨论的帖子分流到新的日志中。两篇日志,一共有2200多次点击量和65条回帖量,且回帖研讨多较深入,展现了网络音乐教研的独特魅力。

3、尖锐的批评文章,收获深刻反思。在县教科研中心培训处组织的一次教师培训(命名为“323”培训)考核过程中,音乐教师上交的作业出现了大量抄袭现象。对此,我于2007年1月16日发表了《就作业完成情况质问323中小学音乐培训班学员》的批评文章,对抄袭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在回帖中,纷纷就自己的不良动机作了检讨,如:“真是惭愧极了!自从参加323以来,每项作业都非常认真地完成,可这次确实是偷懒了,惭愧惭愧!理由及原因也不好意思说了,下不为例。”“不想给自己找借口,确实没有好好的备课,郑重申明,以后绝对认真对待!”等。这一事件也影响到了2006年度的论文评比活动。由于大家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抄袭了,在县教科处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表现非常低调,只有很少的一些教师参加,论文质量也普遍不高。对此,我又发表了《2006年度中小学音乐学科论文、案例评比情况分析》,再一次对大家的消极行为提出了质问,并要求大家认真反省,积极参加新学期初的音乐学科论文评比。由于这一次又刺激了大家,再次引起了大家的深刻反思,回帖量达到78条之多,如:“看了,真惭愧,三月底交到你手中。”“好的。我很快会完成的。我就想了个题目,利用几天晚上时间去写。”“单老师,我看过了.也收到你的拳拳之心。”等。从大家简洁而深沉的回帖中,可看出教师们的内心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果然,在三月底的音乐学科论文评比中,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共有38位教师上交了论文。一次性收到这么多数量的论文,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我对每一篇文章都作了认真修改,并又以一篇《县音乐教师教学论文评比后记》作了评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们的回帖有41条之多,如:“虽然说要写出好的论文要贵在平时的积累,但真正提笔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心境,在你的热情催促下,我也勤快了许多,这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工作热情也异常高涨,接连几天的忙碌竟也不觉得累,我突然的知道了原来当我们充满着工作的热情,主动用心的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快乐的……”“写论文就像生孩子一样需要孕育到生产,我想我是欠缺了平时的精心孕育。所以,没有瓜熟蒂落的收获。不过,我实在是很尽力的对待了这次写作……”等,这些,反映了教师们对论文写作的新的认识。

4、激烈的争论文章,收获恳切建议。网络教研是在组织者与参与者共建下开展的,组织者的工作离不开参与者的支持,也离不开参与者的监督与批评。我允许大家通过网上回帖、邮件交流等方式提出建议和质疑。大家从起初的疑虑,到后来的自然流露出想法,并对我的工作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读〈一位音乐教师对网络教研的建议信〉有感》一文,是对一篇教师的来信作的详细回复。这封来信直言不讳地向我提出了网络教研方面的一些看法,我对此作了认真的反思,在文中,与教师作坦诚交流,该文收到了大家意见不一的回帖,如:“老师的工作压力本来就很大,在学校里,成天担心学生,精神高度紧张啊!单老师就稍微给大家减减压……”“首先肯定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但如何进行,本人认为不可流于某种形式,真正落实到实处才是”“看了以后有很大的感触,大家都互相理解一下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所以面对这么多的人,要找到一种人人满意的工作方式也许很难,……但是,只要大家一起有共同的理想有一样的目标,很多东西都可以化解……”“我觉得这位不知名的老师的文章是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的,不过我在这里也要对这位老师说一下,我同意你的部分,但也要考虑到单老师的用心良苦,……”“确实我们需要你有力的鞭策,但我们没回你的帖或没象样的论文上交并不能代表我们不求上进……”“看了这篇篇幅挺长的读信有感,真被两位老师的真诚所感动,我想,不管是写信者,还是单老师,这是一次坦诚的心与心的交流,有些事情真得‘打开天窗说亮话’……”“网络教研为我们创设了很好的平台,它的特点是遥控、经济、合作、沟通、热点、绿色……建议大家多看文章多回贴”“单老师,我是刚参加工作的,所以我很希望能多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有机会参加各类的培训和听课……所以我还是赞成多多交流.”等。从这些回帖中,我感到网络教研又进入了新的层面,那是在激情过后的冷静思索下的梳理与反思基础上,所营造的一个相互理解的平等和谐的局面,在这样激烈的思想碰撞和深入的情感交流中,我和教师们反而更加对网络教研情有独钟,更加重视它、爱护它、依恋它了。

5、真实的体会文章,收获丰富情感。“艺术就是感情”(罗丹语),音乐艺术的审美与怡情功能是巨大的,音乐教师,是具有丰富而细腻的情感的。我在开展网络教研中,关注到了这一点,结合工作实践,发布了一系列触动大家情感的文章。《我为农村音乐教师上示范课――定山片完小教学调研后记》,《为东港小学的孩子们上音乐课后记》等文章,都是我下乡调研的体会,反映了农村教学的现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回帖众多,且都包含深情,如“确实感动!尤其看最后一张照片,从孩子的眼里看到了不舍,看到了渴望!为自己的工作环境感到幸运、幸福,因此就应该更加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一个学校,六个班级,四个音乐老师,这就是我们学校音乐教学的现状。当我上了课兴冲冲回办公室来,语文课本还未来得及放下,便听到单老师要听我上音乐课的要求时,我真的吓坏了……真诚地感谢单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的音乐课,受益匪浅,谢谢!”(这是被我“抽”到要听她课的兼职教师,对我代她上课后的感想)“看完单老师的下乡执教经历,我不禁想起了我曾在农村学校待过的清贫而又难忘的五年时光:学校很小,但同事间特别和睦;学生很少,但对老师特别友好;教学用具很差,但那时的我仍然教得有劲……因为有了那段经历,我更加珍惜现在的拥有。”“看完单老师的文章也触动了我记忆深处的琴弦,让我也有想去曾经工作过的学校看一看的冲动.回想一下,那时候的我最纯真,那时候的我工作也最热情。”“说实话,今天是我第一次打开您的博客,实感惭愧,所以现在努力看完所有的内容来弥补,……在看中不知觉的有点感伤,想想为什么城乡教学差距会有那么大,特别是音乐等副课,我爱音乐但又不能专心音乐,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近来感觉自己上课的状态不是很好,应该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今天读了单的后记,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自己开心起来,也会让我们的学生开心快乐。”“我们的心因为有了音乐而多了一份感动,我们的生活因为音乐而更精彩,为了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大家一起努力工作吧!”“那时,我这个从村小上来的孩子的感觉,相信和今天东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感觉是一样的。十多年后当自己也离开了那片土地,从学生到教师,再到离开教师队伍后来看您的这篇文章,觉得我们家乡的孩子所受的教育还是像十多年前一样和今天城里的孩子存在很大的差距的……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感恩,也许回忆会更加绵长。”等等,除了音乐专职教师进行回帖,也有音乐兼职教师的参与,还有其他教师甚至是社会人士的评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情感丰富的音乐教师,在网上经历深切的情感交流后,会以更热忱的情感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这便是基于博客的网络音乐教研所特有的效能的体现。

目前,象山音乐教研网上共有日志文章155篇以上,以上列举的文章与回帖,虽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足以反映网络教研的风雨历程,反映教师们的心路历程,因为它们浓缩了我和教师们的心声,真实记录了曾经有过的温馨、热情、鞭策、争论和感动,但最后都化作了理解和信任,并以健康的心态去继续进行音乐教学实践和思考。

三、网络音乐教研的实践体会

网络教研,已成为现代教育研究的一种新形式,它以交流快捷,影响广泛,记录准确,不受时间、地域、人员限制等诸多优点而广为教育界所推崇。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它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网络教研中,排除硬件、软件等物的因素外,组织者与参与者所构成的人的因素对网络教研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物的因素更多地依赖客观环境,这些环境是可以在资源的调配下,得到规范化的解决的,比如可以在资金的保障下架设好硬件设备,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安装好软件系统,而人的因素则更多地依赖主观能动性,是开展网络教研所面临的真正生成性问题。我在开展网络教研的实践过程中,尤其对人的因素有着深切的体会,因为人不可能像物那样装配好了就可以自动运行,而是需要不断去沟通、协调、激励、引导的。由于人具有复杂多样的个性,在开展以人为参与主体的网络教研活动时,关注参与者的情感,激励参与者的热情,释疑参与者的顾虑,引导参与者认真、积极、规范、深入地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如何做好网络教研,我有如下体会。

1、以充沛的热情,打开网络教研局面。教研员对于常规教研比较熟悉,组织活动得心应手,并能较好地实现活动目标。在常规形式的教研活动中,人与人是直接地面对面交流的,因此,人的情绪容易被调动和激发起来。一个经验丰富的教研员在组织常规活动时,往往能自如地调控活动气氛,顺利地组织活动的开展。但对于网络上的教研活动,则是另一番情形了。由于人与人的实时交流变成了机器语言之间的交流,那种常规方式下的交流技巧、交流形式需以网络方式呈现。在网络上,除了有限条件下的语音与视频交流,更多的是静态的文本交流,参与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上网看贴回帖。因此在开展网络教研过程中,需要组织者用一篇篇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文章,描述教学研究的现象,提出教学研究的问题,引发参与者的思考,当文章发布后,组织者还要常常关注回帖情况,如点击量、回帖量、回帖质量等,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研策略。而上述的一切过程,都是需要组织者以持久而充沛的热情为前提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务实地开展网络教研工作,打开网络教研的局面。

2、以真挚的感情,激发参与者的情感。虽然网络上的交流多数情形下是机器语言之间的交流,但由于参与交流的是情感丰富的人,所以,就应关注人的情感需要,在交流中投入真挚的感情,打动人的心灵。情感的催化和激发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抓住常规活动中的感人场面,突出“弥漫”的效应,也可以针对不良现象的剖析,强调“触动”的效应,还可以运用自述或他述,描绘人的内心世界,诱发人的深层情感,体现“共鸣”的效应等等。当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而真挚的感情时,读者的心弦也被拨动了,从而会拉近双方的距离,化解抵触情绪,转而使参与者更加理解组织者,支持组织者。前文中列举的多条教师们的回帖,有不少是满怀深情的,有的是喜悦的情怀,有的是内疚的情怀,有的是无奈的情怀,这些语言虽然不是现场说出来的,但写的人当时的心情是可以在文字中体会到的。由于网络文本存在的客观性和持续性,这些一时的情感流露,又使每一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看贴的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起到长期而广泛的辐射效应。因此,重视对教研文章的情感的倾注,将会收获参与者同样真切的情感共鸣,从而使网络教研产生“一网情深”的效应。

3、以深刻的反省,修正网络教研缺陷。网络以其客观的存在方式向公众发布着信息,写错一句话,甚至是写错一个字,都会在网络呈现,如果不及时改正,将会起到较大的负面效应。因此,组织者对于写就的文稿,要反复审查,确定无误后,才可发布,还应在发布后,继续浏览网页,以看贴者的眼光来审视,当发现问题后,应及时修正。尤其当有人在回帖中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出质疑时,更应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反应,及时修正,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常会有不同的观念相互碰撞,此时教研员的言论起着关键的作用,不经过认真思考就草率作出结论,容易引起观念上的混乱,造成教研“事故”。我在发布教研日志文章前,总要细心检查一番,也总会查出一些小错误,有时,文章发上去了,但觉得某个话题不成熟,又会主动撤下日志,等考虑成熟了再发布。在我的博客文章的回帖中,也时常会有教师们提出一些困惑甚至质疑,我会认真地进行回复。对于教师们提出的合理的建议,我会认真思考并虚心接受,并向建议人表示感谢。坦率深刻的自我反省,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与批评,积极修正网络教研中的缺陷,才能确保网络教研的健康发展。

4、以快捷的反应,培养网络教研习惯。热腾腾的馒头是最能勾起人的食欲的,在人的热切期待时段作出适可的反应,会起到最佳的效果。教研员的教学评论,同样是需要以快捷的反应速度来赢得教师们的期待心理的。以听一堂课为例,当教研员听完教师的课后,能快速而准确地作出评价,既是自己能力的体现,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当教研活动从常规移到网络上来时,同样需要以快为基础。在面对面的交流热情尚未减退时,就将相应的文章发布到网上,这样会使参与常规教研的教师有较强的继续参与网络教研的欲望,从而使网络教研真正为教师们所热衷。当组织者越是以快捷的速度发布教研专题文章时,参与者的应对热情也越高,从而养成了快捷互动的网络教研习惯。反之,一次活动以后,过了很长时间才把活动的报道发布到网上,即使曾经在现场教研中有过深刻体验的教师,也会时过境迁,引不起兴趣,再想静下心来作认真回帖,会需要更多的“预热”时间。我在常规教研的听课活动中,利用熟练的电脑文本输入技巧,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作快速详细的记录,从而可以在课后马上为教师作点评。还利用摄像机与电脑连接作现场录像,能在课后迅速在电脑上播放上课录像,大大缩短了视频编辑处理的时间,提高了教研的效率,为此,很多教师都准备了大容量的U盘,用来装载录像资料和课件资料。我往往会在当天活动结束后,迅速发布相关的专题文章供教师们回顾与探讨,教师们也养成了快速反应的习惯,能在当天或第二天就回帖参与讨论。快速的反应再搭上信息的高速公路,网络教研的作用便能发挥得更充分。

5、以创新的干劲,拓展网络教研内涵。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网络的更新速度更是以分和秒来计量的,在信息时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研,自然离不开不断的开拓、进取与创新。基于博客的网络音乐教研,只是众多网络教研方式中的一种,利用网络的多种资源,开发或使用各种平台,可以拓展出更新型、更多样的方式。除了博客、QQ群,还有维客、播客、魔灯等不少平台可以使用,再结合手机短信、E-mail、Ftp等渠道,网络教研更是前途宽广。本着更好地为教研服务,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合理地使用网络手段,创新网络教研形式,拓展网络教研内涵,把教师们“一网打尽”,让教师们迷恋上教研,迷恋上网络,就会为网络教研培育更充足的人气,注入更新鲜的活力,从而在充分发挥网络教研作用,挖掘教学研究程度,提高教学反思响应速度,扩大教学研究的参与面上,取得丰硕的成果,最终实现传统与网络相结合的高效的教研目标。

 

结语

当常规教研有了网络上的延伸与扩充后,教学研究又以更新的姿态得以呈现,并在新的领域产生新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网络这一特殊媒介的传播下,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把教研工作引向深入。象山县的音乐教研工作,在博客音乐教研网的牵引与辐射下,正在越来越受到县内外、学科内外教师的关注,它的发展经历,是教训的积累和经验的沉淀过程,它的进一步发展,也将继续依靠全体教师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走共建、共研、共享之路。我们将继续呵护我们共同的网上家园,让它承载着我们对音乐教育的梦想,伴随我们迈向新的教研旅程

上一页  [1] [2] [3] [4] 




上一篇音乐教育答疑:回答新教师的提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