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对当前高师和声教改中若干观点的质疑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摘要]  文章就当前高师和声教学改革中较为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经理性思维分析认为,强调音乐学院模式不良影响是和声存在的最大弊端之一的观点是犯了没有抓住事物的特殊矛盾而流于现象探讨的简单思维;和声呈现的繁琐性现象是由音乐本质特性所决定的,改革不能模糊学科性格;过分强调和声听觉训练是不切实际的,必须把训练学生的和声理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辅之以和声听觉训练为上策。<?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关键词]  高师和声教改     音乐学院模式       和声听觉

 

Wy opinion on  standpoints of  the  current article of   reforming of harmony teaching

                                 Wu Yue-Hua

[Abstract] The article was put forward query on which reforming teaching  in  the current the more  popular standpoint of harmony in normal universities.Through the thinking analysis , standpoint that emphasizes music  college mode that the bad influence is one of biggest abuse of the existent of harmony teaching  is not put up  the special contradiction of the thing but become the phenomenon study of simple thinking.The complexity phenomenon of harmony  is to be decide by music  essence characteristic , and they can't slur course personality in reforming .Over-emphasizing the harmony sense of hearing training is impractical, people must put  up the harmony reasonableness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training the student at first, next the harmony sense of hearing training for best plan.

 

[ Keywords] Reforming teaching of harmony in normal universities;

     Music college mode;      Harmony sense of hearing

 

倘若点击《中国学术期刊网》查看近十年来有关高师和声教学改革的专题文章,其篇数之多,内容涉及之广,足可以体现和声学作为音乐专业基础必修课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众多倍受关注的和声学的教改文章中,不乏涌现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探索,如尝试新科技手段在和声教学中的运用;调整书面习作与键盘和声学习的比例关系;加强和声分析的深广度;编写适合高师教学的教材;乃至和声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改革措施。但也有一些观点和提法虽众口一词且似乎很有教改效果。然笔者却对这些观点和提法不以为尽然,并提出质疑,现叙述如下:

一、       过分强调音乐学院模式的不良影响。在大量的高师和声教学改

革的文章中,经常有关于目前和声教学存在问题的论述,其中几乎一致的认为高师和声教学一直沿用音乐学院的模式是当前和声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之一。进而分析两者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得出改革的具体措施。笔者认为,此种提法虽然有一定道理,因为教育要适应人和社会的发展是一条基本规律。随着教育对象的客观条件的不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也应作相应的调整。但是我们决不能夸大其负面作用,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学体系毫无疑问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和具有完整而体系化的训练方法。在把握音乐规律方面应该是严谨而科学的。那么,不无一致的选定音乐学院作为参照系,两者有其共性吗?其特殊性又何在?我们知道,高师和声的根本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和声思维能力[1] 。笔者认为其终极目标也就是掌握音乐逻辑的内在规律,这就是两者的共性。而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学体系在把握音乐规律训练方面是严谨和系统的、历史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其合理内核如严谨的四声部混声合唱体写作经验等予以充分吸收。在我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异或高师和声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正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高师和声教学对象多、学生基础水平薄弱等方面。笔者理解形式的东西不能完全等同于内容,因高师和声教学形式不同于音乐学院就过分否定沿用音乐学院的做法是不科学的。然高师和声教学形式的变化正是我们需要攻关的特殊矛盾,也是我们作为师范院校教师的责任。在这一特殊性方面,我们不能老是选择音乐学院作为对立面来探讨,而应深入这一特殊性进行科学研究,争取有一个本质的理论认识,这才是我们的出路。就我个人看法而言,音乐学院强调“单干”,强调会研究。高师更强调要“会教”,如果教师一味的强调教学对象基础差、人数多,打“退堂鼓”,或降低学习内容难度、教学要求等做法肯定是不可行的。这也正反映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姚思源先生在《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一文中指出的那样,长期以来,在涉及音乐教育科研中,我们高师和声教学研究在内容上存在缺乏基础理论性研究成果的现象。如上所述,过分强调音乐学院模式不良影响的观点主要是犯了没有抓住事物的特殊矛盾进行深入研究而流于现象探讨的简单思维。

二、       过分强调和声教学内容的繁琐性。在高师和声教学改革文章中,有许多

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其较为一致的意见是现行的和声教学内容比较烦琐、死板。倘若不深入思考的话,从事高师和声教学的人无不赞同。因此,大抵也都同意简化和声教学内容等措施。笔者以为和声表面上固然有它烦琐性现象,这是由它音乐本质特性所决定的。1、音乐的非语义性。音乐和语言都是用声音作媒介来表达的,但表达的内容却有明显差异。语言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语义,音乐的声音却完全不同。它限定在艺术的范围内,作为艺术交流而存在,不遵守语义学的规则,但有其自身的约定性,即使用人为约定的某种音乐体系进行。所以,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首先必须学习这种逻辑体系才能掌握音乐,而音乐自身的逻辑体系法则之一――和声学由于是人为设定的音乐体系,所以和声内容繁多而困难[2] 。2、音乐的非造型性。音乐与美术、戏剧等艺术所使用的材料不同,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媒介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本身不具有空间造型性,不能直接描摹表现对象形体。所以音乐显然是很抽象的。而和声是抽象性的音乐艺术的理性法则,更具抽象性,所以也就很难学。3、音乐的非自然性――创造性。音乐的声音与自然界的声音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使音乐中有使用直接描摹自然界的声音也是经过作曲家的再创造后才使用的。况且,这种使用方法还是很少的。音乐中的声音必须经过作曲家的创造性的想象才能获得[3] 。因此,音乐被誉为最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而和声就是研究音乐创造规律的法则之一,因而,被人们认为必须具有天才才能学习音乐的一门艺术,其创作规律更难把握,和声也就更难教。诚然,正如著名音乐美学家莱布尼兹曾经说过音乐是心灵的算术运动。传统和声理论的奠基人拉莫在其出版的《和声学》的“前言”中说:“音乐是一种科学,需要有确切的规则,这些规则应从明显的原理中提取,并且这些原则如无数学的帮助,则我们不可能真正的了解。[4] ”。正基于大师的论述,所以和声历来被认为是一门音乐数学课。因此,和声学内容繁难是可想而知的。但笔者却不同意因此而过分简化教学内容。因为,和声是音乐创作的主要技法之一,它体现一定的音乐规律,而规律性的东西往往是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且不易把握的,倘若简化教学内容就能把握规律的话,上海音乐学院和声学专家桑桐先生也犯不着写那么厚的和声学专著。我们不能企求所有课程都向唱歌一样轻松(况且真正学唱歌也并非轻松)。如果一味强调和声课的愉悦性,很难想象数学课不去计算将会怎样。那么,即使这样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现状了吗?回答是否定的,理性学科有理性学科的美,想上好和声课正是我们需要从教育规律上努力探索的。倘若上和声课好象是进行一场智力游戏一样那还会累吗?有谁会认为赵本山小品中一加一等于几的问题是在数学计算呢?

三、       过分强调和声听觉训练。 众所周知,和声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课的重要

组成部分,目的在于通过训练,使学生从听觉上掌握和声,为其发展多声部思维打好听觉上的基础[5]。然而,在大量的高师和声教学改革文章中,和声听觉训练(也包括过分强调键盘训练的成份,下同)近来也常被提及,进而被描述为和声课教学改革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手段。甚至被认为是高师和声教学的目的之一。诚然,音乐是听觉艺术,加强和声听觉训练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弄清楚到底听什么?它与视唱练耳课的和声听觉训练有区别吗?它在和声教学中的地位究竟如何或它有如上面所说之功效吗?然在高师和声教学中,和声听觉训练到底听什么,听到什么程度,一直以来的和声教学改革文章中都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于是,常让人们想到视唱练耳课中的和声听觉训练要求。难道这二者能等同吗?其实,在我看来,二者截然不同。其表现如下:1、训练目的不同。视唱练耳课中的和声听觉训练主要训练学生准确的多声部固定音高辨识能力,辅之以和弦色彩听辨。而和声教学中则更多的是和声色彩感受。如我们进行和声音准听辨的话,恐怕我们的高师和声教学永远也跳不出简单的三和弦和七和弦阶段。而加强和声色彩感受则不然,它既遵循了音乐学习规律,又能诱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2、训练内容不一样。高师音乐系练耳课的训练内容是简易二声部旋律听写练习和孤立的三和弦和七和弦听写,偶有简单短小的和弦连接听写。对和弦色彩的听辨更多的是为了辅助和弦音准听辨。而和声教学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则是以和声习题为对象,更倾向于对和声习题效果的一种感受和验证。当然也还有如训练方法、训练途径等方面的诸多不同。因此,和声教学中的和声听觉训练应着重于和弦的色彩感受为主,它既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避免了“纸上谈兵”的弊病。这样,我们也就能给出一个和声听觉训练的大致目标,即培养学生对和声的浓淡、明暗、协和不协和、节奏疏密等方面的多声部整体音乐感受能力。因此,这样的训练目标才能是学生可能达到的目标。那么,高师和声教学中和声听觉训练的地位又究竟如何呢?和声学是一门技术性强的理论课程,是一切音乐工作者的必修课。懂不懂和声,有没有和声听觉,对一个音乐工作者的音乐素质确实影响很大。那么,是不是和声听觉训练比和声写作技术训练还要重要呢?我们知道,和声是主调音乐的主要创作技法,和声写作技术是几百年来多少优秀音乐家创作规律的总结,也就是音乐作品的形式规律之一。而和声音响是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内容,进行和声听觉的训练不等于就对音乐形式规律的把握。而规律总是内在的,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不易捕捉,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获得。正如有人称和声为“音乐数学课”。而和声音响又由于其非语义性、非造型性等特点,本身就很难把握,如只停留在听觉层面上就更难把握了。但音乐毕竟是音响的艺术,如果二者能统一到一个层面上最好。但这很难做到,因此,在教学中才产生“纸上谈兵”的苦恼。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一个孰轻孰重的问题。我认为我们仍以培养、发展学生的多声部(和声)理性思维能力为主,发展和声听觉能力为辅。道理很简单,和声理论不是听一听就能明白的,正如欣赏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鉴赏力,却很难从音准训练角度去要求学生怎样。据资料介绍,乐圣贝多芬的创作过程是极其艰辛的,但不可否认他的和声听觉是极其灵敏的。如果说只注重发展和声听觉或只停留在听觉层面上而不进行理性训练就能把握创作规律的话,无疑,贝多芬不应该这么辛苦。因此,我们必须把训练学生的和声理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辅之以和声听觉训练为上策,也就是说过分强调和声听觉训练是不切实际的。

以上小议仅就高师和声教学的一些侧面发表一些看法,不可否认高

师和声教学还存在许多其他问题且不能一一而足。倘若就上述论点在作一些补充的话,笔者以为,未来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激烈的竞争市场瞬息万变。“浓缩的东西”固然有精品,但不可过分强调“实用性”,“压缩饼干”虽能解忧,但长期服用必然营养不良。在高师人才培养的和声教学与研究中,只有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标本兼治才能永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姚思源.       音乐教育[C].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166

[2] 王次召.       音乐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1

[3]曹理.          音乐学科教育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6

[4]桑桐.          和声论文集[C].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138

[5]许敬行.       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1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  吴跃华




上一篇浅谈电脑音乐及其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