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音乐高效课堂


作者:       来源于:艺术起点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音乐高效课堂
高邮市第一小学    谢 菲

【 摘  要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音乐高效课堂,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较高的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去深思、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去验证。
【 关键词 】  现代教育技术、 学科综合、 音乐本位、 创造性

如今,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互联网带给我们新的资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如何更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我们的音乐课变得更加直观、生动,让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变得更加灵动、有趣,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取较高的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获得审美体验,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学中努力去深思、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去验证。
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感受美。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领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使他们在生活中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享受美,从而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在教学《姑苏风光》这首歌时,开篇我设计以视频《苏州好风光》为导线,引领学生从一幅幅苏州美景美图以及改编的《苏州好风光》的曲调中,了解音乐套曲《大九连环》,利用视频、美图以及动听的江南小调,让学生从歌词、音乐中领略到苏州一年十二个月的美景,从而感受江南音乐的清新幽雅、流畅委婉,感受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及江南方言的魅力。这样视听的运用,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探寻江南水乡音乐文化奥秘的热情,增进对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从而体验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握好学科整合的“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教学中许多矛盾,许多问题渐渐凸显出来。尤以“学科综合”这一理念所产生的问题最为突出。《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学科综合”。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它渗透并融合了科学和人文精神,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纵向伸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合理地进行学科综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可是,当一节节热闹非凡的公开课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禁反思:这还是音乐课吗?这是不是已经走进了一个新的音乐综合的误区呢?
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确实有着相似之处,在课程整合时,合理运用这些相似点,确实能为音乐课增添生机,画龙点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要比相似之处更为重要。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使得音乐学科更具有其独特性,独具审美特色。然而,在我们现在的音乐课堂上,音乐整合已经背离了音乐教学的本位,喧宾夺主,使音乐课失去了原有的“音乐味”,成了一节节科学课、语文课、美术课、品德教育课……
镜头一:
一年级《快乐的小木匠》这首歌,是动画片《小熊猫学木匠》的主题歌。这首歌节奏鲜明、情绪欢快,表现了小熊猫一边做木匠活,一边快乐的歌唱的情景。
导入环节――师运用多媒体,导入一幅幅劳动图片,接着师询问:“小朋友们,老师平时在家可忙了,你看要做好多事,你看看老师做了哪些事情?”学生根据老师模仿的动作说出答案,“拖地、擦桌子、炒菜、洗衣服……”接着又问:“你们妈妈在家辛苦吗?你会做哪些事情?”学生踊跃交流后,师再问:“你想做一个勤劳人还是懒惰人啊?”这时,多媒体出示复习歌曲《勤劳人和懒惰人》。此刻,8分钟已经过去,新课还未导入,但是品德教育已经初现成效。紧接着,师又用一幅幅农民耕种的画面引出农民伯伯的辛劳,激起学生共鸣,进而多媒体出示古诗《锄禾》并让学生背诵,接着用古诗与学生共同进行多种形式的节奏诵读,再导出新歌中的歌词,进行节奏训练。就这样,一节课25分钟过后,新歌还未揭开神秘的面纱。但是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以及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已经深入心田。
新课程倡导“以音乐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是本,音乐综合需要把握好一个度,一味的为了综合而综合,把一些与音乐教学无关紧要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则偏离了音乐的本质,失去了音乐的主线,将音乐这一主角置于尴尬的群众演员的位置上,本末倒置,其音乐独特性被湮灭。
镜头二:
节奏训练――师:“火车轰隆轰隆向前开,看,谁想跟我们一起去郊游?”(多媒体出示小鸭)“小鸭怎么样叫?”“嘎嘎 嘎嘎 嘎嘎  嘎―”学生一起模仿小鸭叫。接着在火车开动中,又分别出现了小鸡、小猫、小狗等动物,学生分别模仿其叫声……教者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了一幅幅可爱生动的画面,设计了开火车去森林游玩,在此情境中进行节奏练习,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本意较好,课件也很精美,但是这一环节却没有将本课歌曲的重点节奏适时解决,反而让这一环节成了一个无效、多余的内容,且设计的动物数量也过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求知欲降低。
教者应遵循新课改要求,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音乐情境,挖掘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知识点,而不能为了课改而课改,应设计出简单、有效、灵活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在快乐中获取高效学习。
三、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造美。
新课改提倡“以音乐为本,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创造性发展。”传统的“双基”教学模式已被我们摈弃,但新的教学形式却禁锢了我们的创造思维,让我们陷入了新的表演模式中,纷繁复杂的导入环节,情境中的节奏训练,装模作样的分组讨论,歌词、动作创编表演,乱七八糟的打击乐伴奏等等,这一切所谓的“创造”均让我们啼笑皆非,华而不实,过程模式化,“创”字已是神话。
三年级《小伞花》这首歌,以情为主,以唱为本,结合校园生活的情景,培养学生们热爱生活,团结友爱,珍惜友谊的情感。
在教学中,以“雨”为主线,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肢体语言模仿的雨声,通过辨别不同雨的声音,从而进行节奏训练,解决歌曲中的重难点节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接着用动画课件,让学生在听、唱、动、想的环节中,用情引唱,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他们感知音乐所表达的团结互助之情,学生在乐趣乐学中,自主掌握歌曲轻巧,活泼的情绪,体会友情的真挚。并让他们在深情演唱中理解,助人为乐的友谊之花开满校园,互助互爱之情撒满人间,从而使学生在音乐中获得审美,引起学生共鸣。
新课改让我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优越性,把握好适当这个度,切勿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从而形成适合我们的中国式音乐教育体系,让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王安国  吴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出版;




上一篇能干的双手,我们的双手会表演-翁亦星(音乐教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