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一个年轻人,在漫漫人生路上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一个渡口的时候,他身上已经有了七个背囊:是美貌、金钱、荣誉、诚信、机敏、健康、才学。渡船开出的时候风平浪静,过了不知道多久,风起浪涌,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老艄工对年轻人说:“船小,负载重,客官你必须丢掉一个背囊,才可安全到达。”看年轻人不肯丢掉任何一个,老艄工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想了想,把“诚信”丢到了水里。
“诚信”被丢掉了,引发你想到了什么?请以“诚信”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是自己的经验、体会、经历,或信念、看法,也可以编寓言、故事。
审题
如果说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给中学作文教学提供了活跃思想、放开思维的全新的思路,那么2001年高考作文题《诚信》则从理想回到了现实。关于“诚信”的话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墨子说:“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修身》)可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西方经济思潮影响下,许多人将“诚信”淡忘了,金钱至上,这种思想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影响到青少年,这种现象从考后一些考生的答卷和社会上对作文题目的不同反映中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发展了,道德品质下降了,这决不应该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方向。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包括“诚信”的内容。2001年高考作文题直指这一社会现实问题,可谓切中要害,可以引起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
从试题难度上看,审其内核,辨其意旨,今年作文对考生的基本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首先,这次的作文试题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最新视角,传递给我们的是鲜活的时代精神,是对考生人文素养的一次重要检测。往年的话题作文侧重于“放宽眼界”,破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意在改变学生作文的保守状态,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以‘诚信’为话题”则对于优化思维品质,加强道德建设,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净化社会风气,无疑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考生如果平时关心时政,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思想武器分析社会现象,严于自律、自省,就很容易准确地把握题旨,站在一个较高的视角,进而找准写作的“切入点”。
其次,往年的作文考题,预定了思考的结论,考生或叙或议,均带有很明显的“印证性”,虽说话题宽泛,但思维基本上在同一层面周旋。而今年的考题,“寓言”本身意味深长,具有很大的容量;所提供写作的话题只是个“线头”,没有明示结论,留给考生的是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对思想的着力开掘,因而具有较强的“开拓性”、“思辨性”。从这个意义上看,高考命题专家主张“淡化审题”,其实并不意味着审题的“简单化”。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一些考生为了骗取作文的高分,不惜降低人格,弄虚作假,如为了表现自己“战胜脆弱”,居然把父母写成突然去世,以反衬自己品格“坚韧”;为了表现“有文采”、“有创意”,竟全文照搬人家发表的小说或散文。这些反常现象反映了一些学生价值观念的颓败和“诚信”的缺失,也给高考评分带来了不少麻烦。这次高考作文体现了作文考题"开放性中要有限制"的思想,即从内容上加以限制,只让学生在"诚信"范围内构思,在限制的前题下,让学生的思维开放,既能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又防止了过去押题宿构现象。它有利于端正作文教学思想,把“作文”和“做人”统一起来,形成健康的文风,因而,这次的高考作文功在纠偏,意义深远。
上一篇: 高考语文总复习讲解(二十)
下一篇: 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精编(二)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