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崤函( ) 隳名城( )
销锋镝( ) 瓮牖( )
氓隶( ) 锄櫌棘矜( )
鞭笞( ) 周赧王( )
于钩戟( ) 长铩( )
逡巡( ) 度长絜大(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蒙故业,因遗策( )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3)赵奢之伦制其兵( )
(4)追亡逐北( )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6)履至尊而制六合( )
(7)以愚黔首( )
(8)余威震于殊俗( )
(9)而倔起阡陌之中( )
(10)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3.文学常识填空。
贾谊,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做长沙王的太傅,后人称贾谊为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世常以贾谊与屈原并列,称为__________。
4.名句填空。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________,__________,何也?______________。
(2)蹑足行伍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而攻秦;斩木为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xio huī d yǒu mnɡ yōu qn chī nǎn xiān shā qūn du xi
2.(1)继承 (2)吝惜 (3)统领、统率 (4)溃败的军队 (5)缉查盘问 (6)登上 (7)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8)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9)突然兴起 (10)衡量
3.西汉 贾长沙 贾太傅 屈贾
4.(1)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 将数百之众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D.金城千里 金:金属铸成的。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序八州而朝同列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7.对这段文字理解分析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功业的,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②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讽刺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住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
③这段文字依次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正面铺叙出暴政的阴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④作者依次从政治、刑法、文化、军事、地理形势各个方面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意在讽谏汉帝,应效法秦始皇从多方面制定巩固政权的措施。
⑤作者依次从政治、刑法、文化、军事、地理形势等各个方面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政策,意在表现秦始皇企图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的野心。
⑥这段文字刻意渲染攻时秦是何等强大,意在与后来秦亡的迅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中心。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答案:5.D 解析:应解释为像金属一样坚固的。
6.D 解析:D项为方位名词作状语,A、B、C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7.C 解析:②中心是讽刺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住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错。④应效法秦始皇从多方面制定巩固政权的措施错。⑤意在表现秦始皇企图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的野心错,另外,政治、刑法、文化、军事、地理形势等顺序错。
8.(1)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变得愚蠢。
(2)优良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一、基础积累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C.赢粮而景从
D.百有余年矣
答案:B 解析:A项,从通纵C项,景通影D项,有通又。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①⑤/②⑦/③⑥/④
B.①③⑤/②④/⑥⑦
C.①③⑤⑥/②⑦/④
D.①⑤⑥/②⑦/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⑤⑥为使动用法,②⑦为名词作状语,④为名词作动词。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才能不及中人
D.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答案:D 解析:A项,于是古义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为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B项,山东古义为崤山以东今义为山东省。C项,中人古义为平常的人今义是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D项,膏腴古今均为肥沃之意。
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D项均为兵器。A项,①指出过失;②造访,拜访。B项,①向北;②溃败的军队。C项,①制度;②量。
5.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B.为天下笑者,何也
C.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答案:A 解析:例句是省略句,以后省略之A项也是省略句,聚之咸阳的之后省略于。B项为被动句;C项为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贾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选自苏轼《贾谊论》)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写作。
B.闻其秀才 秀才:才学优异。
C.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识:见识。
D.愚深悲贾生之志,故备论之 备:准备。
7.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中闻所领的文字是( )
A.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B.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
C.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D.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8.作者引用苻坚得王猛这个事例的目的是( )
A.赞扬王猛明智,善于发现苻坚这样的人才。
B.赞扬苻坚聪明,善于发现王猛这样的人才。
C.说明只有尽斥旧臣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D.说明只有聪明通达、头脑清醒的君主才能充分发挥贤才的作用。
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2)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3)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答案:6.D 解析:备应为完备,详细之意。
7.C 解析:可根据本段该句语境,结合语法分析作出判断。
8.D 解析:可根据作者举该例是与论述贾谊有关得出答案。
9.参考答案:(1)博士们这时候都认为才能比不上(贾谊)。(2)孝文帝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3)因此没有聪明通达而头脑清醒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的作用。
解析:(1)句中于是以为能及为关键词;(2)句中说通悦,超迁为关键词语;(3)句中是故全为关键词语。
参考译文:(甲)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孝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因为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孝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这时候都认为才能比不上(贾谊)。孝文帝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乙)唉!贾谊的志向大而气量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啊!古时候的人,有高出世人的才能,必定有不合时宜的忧虑。因此没有聪明通达而头脑清醒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古今都称苻坚从平民百姓看中了王猛,不久就把他的旧臣全部撇开而与王猛谋划大事。苻坚这个普通的人占据了中国的一半,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么?我深切悲叹贾谊的志向不能实现,所以详细评论了他。这也是为了使君主知道: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要了解他有洁身自爱的操守,一旦得不到重用,就会忧伤颓丧,不能再振作起来;而像贾谊这样的人,也应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责怪。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厚:丰厚。
D.佐当寇之韩、魏 佐:支持。
1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史论,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
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山东各国的交通要道。
C.在作者看来,六国如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共存了。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答案:10.C 解析:厚为优厚、优待之意。
11.C 解析:C项均为的。A项前为凭借,后为来B项前为却,后为而且D项前为替,后为认为。
12.B 解析: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山东各国的交通要道,而且在于如果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韩、魏从背后乘机攻打,就非常危险了。
13.参考答案:(1)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2)放弃小小的韩、魏,让他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落入秦国手中呢?
解析:文言文翻译除兼顾直译、意译之外,还要注意其中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如(1)句中的之疾,(2)句中的委折。另外,(2)句中以后面的省略成分要补出来。
参考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却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作深入的思考,认为一定有可以使六国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服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服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做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知道了。
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秦国说来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魏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让他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落入秦国手中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祸害了。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强秦的侵略,因此,不如优待韩、魏来排斥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凭借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三、语言表达14.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
②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
③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
④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二十四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而编撰的,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作了较系统的记录,被封建统治者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变换能力。短句变长句具体可分两步:弄清该系列短句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可作长句主干的一个句子,立为长句主干;将其他短句改作该主干句的修饰成分,并按一定的语法或语意的关系放在相应的位置上。
15.请用贾谊忠君屈原三个词扩展成一段话(词语顺序可以颠倒),谈谈你对贾谊与屈原异同的认识。
参考答案: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贾谊是西汉初人,二人所处的时代虽不同,但他们忠君的思想却相类似。而且他们都是忠君而被谤毁,怀才不遇的典型,也都是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和具有前瞻眼光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贾谊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衣钵。
解析:本题所给的三个词语中,有两个人名,又要求谈两个人物异同的看法,无疑,忠君应是这两个人物的共性之一。当然,能从怀才不遇或两人的性情方面谈也可以。
上一篇: 最新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练习
下一篇: 2014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练习精选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