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高中高一语文暑假作业答案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D(A项石栈(zhB项幽咽(y)、商贾(gǔ);C项孝悌(t)、谄媚(chǎn))
2、B(A、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引起严重的后果)。与原句句意、语境不符。B、颐指气使的意思是,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这一句中的她从小就养成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下文又有盛气凌人,所以用颐指气使完全符合文意。C项中的炙手可热,意思是手一挨近就感到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而句中用来形容家用电器,是不恰当的。D句说一个孩子对电脑、互联网非常熟悉,能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左右逢源有两种意思,一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阻,属褒义;二是比喻处事圆滑,属贬义。现在以贬义用法较常见。D句重在这个孩子对电脑、互联网的熟悉,显然两种意思都不恰当。)
3、B(A项目的是和旨在重复;C项是搭配不当,吸引不能与关注搭配;D项形成、完善和发展语序颠倒。)
4、A(②是一个总起句,应放在开头,①③④⑤是从秋老虎和多事之秋两个方面说明阳消阴长的秋天气候特点的,⑥⑦两句是针对这些特点提醒人们要注意秋季养生,所以⑥⑦应放在最后。⑥⑦两句具有因果关系,⑦在前,⑥在后。在①③④⑤句中,立秋至处暑、白露等表示时间关系的词语提示我们,①③在前,④⑤在后。①③句具有因果关系,所以①在前,③在后;④⑤句也具有因果关系,所以④在前,⑤在后。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②①③④⑤⑦⑥。)
5、D。匪,通非,不是。
6、A。A项愁的意思是为发愁,属为动用法;B项凋的意思是使凋谢(失色),C项转的意思是使滚动,D项繁的意思是使多,增多,均属使动用法。
7、B。每次的作用应不尽相同:第一次重在表现蓦然惊讶的感觉,并使文势更为突兀,第二次表现了一种畏惧和发愁的心理,在文势上有换气和振起的作用,而第三次则表现了无可奈何,只得作罢的情绪。这样一唱三叹,蜀道之难也就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了。
8、C (因为:因此写了)
9、A.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B.在(介词)/比(介词) C.这(代词)/正确的(形容词)D.她,代指琵琶女(代词)/无义(助词,表示时间持续的状态)
10、B例句: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A.无乃过尔与(宾语前置) B.静女其姝,于城隅俟我(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C.蚓无利爪牙(定语后置) D.灭六国者,六国也(判断句)
11、C(诗人之前并不认识琵琶女)
12、(1)元和十年,我被贬职到九江郡当司马。
(2)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嫁给一个商人当老婆。
(3)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
13(1)修辞方法:对偶(1分)。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1分)。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1分)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1分)。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1分)。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城外的荒凉,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1分)。(提示:列举出所写的景,指出它们的特点,并分析作者通过这些景抒发了什么情)
14.(6分,每空1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1)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2)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3)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4)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15.【信息整合】(5分)C D(C.造成中医和西医水火不容的原因,是两者的思想体系与科学方法不同,而不是因历史的巨大差距。D.原文并没有说中医受着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无需采用目前西方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
[5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给分。]
16.【思路分析】(3分) B(西药理论运用的是科学依据,四环素的发明自然需要运用科学依据。A.运用的是技术经验依据积累的技术。C.根据经验依据作出判断。D.通过历史依据作判断。)
17.(4分)凭借经验依据和历史依据就可以判断其是否合理,并不需要所谓的(西医的)科学依据。[4分。凭借经验依据和历史依据3分,不需要科学依据1分。]
18.【内容分析】(4分)①在我们的大众语境中,所谓科学的东西,是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东西。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因此,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中医已经具有科学依据。②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是水火不相容的,仅以西医理论作为科学依据来判断中医是不恰当的,因此,从狭义的意义上说,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 [4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