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爱莲说》《陋室铭》《桃花源记》中考古文归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爱莲说》 词语解释

可爱者:值得人喜欢的花 甚藩:很多 独爱菊:唯独 李唐:唐朝
莲之出淤泥∶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淤泥:污泥 濯:洗涤 清涟:清水
涟:水波 妖:妖媚 蔓:牵牵连连 枝:枝枝节节
益清:更加清香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树立
亵玩: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 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啊”。 隐逸者:隐居的花 鲜有闻:很少听说
同予者:和我一样的人 菊之爱:对菊花的爱好 宜乎众矣:应该 宜乎众矣:很多
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水中、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人喜爱的花有很多。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从唐朝以来,世界上的人很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出自污泥却不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妖媚。 中通外直。——中间贯通,外杆笔直。

不蔓不枝。——不前牵连莲,不枝枝节节。 香远益清。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香。 亭亭净植。——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以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的花。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菊花的爱好, 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爱好,和我一样的人还有谁?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牡丹的爱好,人应该是很多的了。

文意理解: 1.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 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这种写法叫正反衬托。

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3.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 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可以归纳为莲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出莲的“乐观向上,顽强拚搏”精神。 《陋室铭》 词语解释

山不在高:在于 有仙则名:有名 斯:这 惟吾:只
德馨:指品德美好 上阶绿:长上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没有文化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佛经 丝竹:指音乐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诸葛庐:草庐
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美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长上了台阶,使台阶绿了;草的绿色映入门帘,使屋内也绿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交往、聊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见识浅陋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文意理解: 1.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桃花源记》 词语解释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缘溪行:沿着 夹岸:溪水的两岸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又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仿佛若有光:见不真切;好像。
林尽水源:溪水的发源地。
便舍船:离开 才通人:使人通过 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土地平旷:平坦宽阔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属:这一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其中往来种作:往来的人;耕种劳作的人 悉如外人: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
乃大惊:竟。
问所从来:处所,地方。 具答之:完全,详尽 咸来问讯:全、都;打听、探问。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动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子女;同乡;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朝代。
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详细;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皆叹惋:惊叹。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又;邀请。
停数日:停留,引申为居住。 辞去:告别;离开。 此中人语云: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对。
既出:已经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 处处志之:用符号做标记。
及郡下:到。
诣太守:拜见。 说如此:像这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立即;跟随。 不复得路:找到。
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打算。
未果:没有实现。 寻病终: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翻译: 武陵人捕鱼为业。——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林在溪水的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人们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别的人说啊。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志,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文意理解: 1.全文主旨: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的愿望。 2.问题设计与讨论

(1)写桃花源中美丽如画、祥和安宁的境界,为何又要说其中生活的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参考答案:这与渔人后来迷路等,正好形成一种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的效果,说明陶渊明是基于生活而作的人生幻想,正反映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2)“渔人”品行如何? 参考答案: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诚信”道德观而论,学生可以回答渔人言而无信;但渔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了他的向往,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3)渔人复求不得,刘子骥“欣然归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一结尾的蕴藉何在? 参考答案:陶渊明心怀理想,为我们设计了“世外桃源”这样一个优美的境地,然而,残酷的现实、卑微的处境让他同时感觉到这一理想的实现是断然不能的,故文末以此隐忍之笔含蓄收之,多少反映了他心中希望之火的熄灭。




上一篇《陋室铭》文言文复习

下一篇初三年级语文暑期练习答案(人教版)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