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诗两首》教学设计5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诗两首》教学设计

湖北省枝江市雅畈中学 

【教材把握】

1、诗歌解读:《诗两首》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欢乐;远离母亲,思母之情是何等哀伤。《金色花》中的小孩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纸船寄母亲》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2、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⑴《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母子之爱,体会母子情深。

⑵《课程标准》还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裕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确定以情感人,以读带动,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⑶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指出,要在整体感悟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这是我确定教学目标另一个依据。

【过程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⑵师生同读、同议、同评、同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策略〗

1、上课之前,我用配有音乐又带有激的朗诵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在教学过程中,背景音乐始终萦绕在课堂,使学生沉浸在那种欢愉而深沉的氛围之中。

2、在本课的教学中,读是一个学习的重要手段。我采取的方式有:示范读、指名读、小声读、选择读、默读、齐读、男女生分开读等。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我首先按品读──品味──品析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然后再由学生按照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第二首诗。以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感熏陶,导入新课

师生齐读《游子吟》,引出“母爱”话题,奠定本课情感基调。

二、品读全诗,体味情感

1、简介作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基调,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2、学生自由朗读此诗,揣摩体味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怎样朗读来表达诗人的这些情感呢?

3、学生回答并试读。

4、教师范读。

5、学生挑战读:选出一节你认为可以比老师读得更好的诗句读读。

6、学生齐读,进一步体味诗人的情感。

三、品味全诗,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独立思考:

⑴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结合课下注解理解)

⑵诗中写了“我”与母亲几次怎样的嬉戏(描绘了几幅画面)?(在文中用波浪线划出)

⑶妈妈见到我,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结合上下文理解)

2、分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首先读一读,然后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话描述当时的情景。注意: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环境?我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的?

屏显三幅画面:

⑴母亲祷告时,悄悄的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⑵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⑶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5、先独立思考,再相互说说,最后,集体交流。

四、品析用词,体味精妙

1、在诗人的笔下,金色花有哪些特点?你认为哪个句子写得最好?为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男生读1、2、3节,女生读4、5、6节,男女生齐读7、8、9节。

五、学生自学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1、简介作者冰心的有关情况。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这首诗(屏显)。

读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讲可以讲一讲你对这首诗感受最深的地方或者描述诗中的画面。

问你有疑问的地方,还可以问同学、问老师,请求帮助解答。

写喜欢写的同学,可以仿照诗人的写法写一、二句表达母爱的小诗。

唱喜欢唱歌的同学,可唱一首与诗人感情相类似的歌。

画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画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做心灵手巧的你也可折一条纸船,一只千纸鹤送给母亲,写上你最想说的话。

六、总结两位诗人的相似之处,在音乐声中,以泰戈尔《我的歌》结束




上一篇《诗两首》教学设计3

下一篇《荷叶母亲》教案4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