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转回北京。1974年始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历时七年;其间自学写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文学作品发表。1982年加入北京作协。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往事》;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其作品多次获奖。某些篇章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命运对史铁生是残酷的。然而让广大读者感到欣慰的是,史铁生一直以一种坦然的心态来正视自己的命运。事实上,在暗自回答了“上帝对我并没有做错什么”以及“疾病,并非残疾人所独有”的问题后,史铁生果真“把最好的惩罚之地看成了人生的锤炼之地”,于是写作成了别无选择之途或者说是最好的选择方式。从形而上来讲,“写作,多是因为看见了人间的残缺”;从形而下来讲,“写作为生是一件被逼无奈的事”。但不管怎么说,史铁生已不是一个轮椅上的病患者。他“在任何熟悉的地方能看出一种陌生”,并“在看似已经明朗的地方开始了文学的迷茫路”,以至于很快有了“作家应该贡献自己的迷途”这样一个鲜明的创作观。让人动容的是,他在二十年间努力“贡献自己的迷途”时,始终牢牢地坚守着自己的尊生理念与民间视角。
2002年,轮椅上的他又为我们奉献了《病隙碎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这本“生命笔记”中,他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可以说,凡是个体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史铁生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一一地解答。所以“《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声中阅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杨泽)。书中243则充满智慧与安详的随笔文字,是作者以生命的追问方式来不断捕捉思想的火花而逐一写成的,其过程长达三年多。
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刚发表的时候,谢有顺就曾这样评论到:“病中的史铁生所达到的高度,在我看来已是一种宁静的境界。它不像一些哲学家随笔那样晦涩和玄虚,而是带着精神的体温,充沛的感情,以及惊人的深邃……《病隙碎笔》足以证明,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有思想的作家之一。”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精神标志。“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
上一篇: 史铁生: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
下一篇: 史铁生作品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