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史铁生 - 简介
史铁生,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
史铁生生前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并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
史铁生在电影创作上成绩丰硕,所创作的电影剧本《多梦时节》、《死神与少女》等充满诗意,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在国内外获奖。[1]
史铁生 - 人物生平
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史铁生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后导致双腿瘫痪。
1972年,史铁生返回北京医疗。
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1998年因为罹患肾病,史铁生开始接受血液透析。
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史铁生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2]
史铁生 - 作品风格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3]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散文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4]
史铁生 - 家庭婚姻
史铁生的妻子陈希米,是华夏出版社副编审,也是一名残疾人。陈希米与史铁生在1989年结婚。
2013年1月,在史铁生逝世两周年之际,史铁生妻子陈希米出版散文集《让“死”活下去》,记述了与史铁生相濡以沫的爱情,以及如何从爱人过世的伤痛中走出的精神历程。[5]
史铁生 - 所获荣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创作的电影剧本:《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2]
史铁生 - 人物评价
蒋子丹: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许纪霖:在红卫兵一代中,史铁生也许是极少数能够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
贾平凹: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6]
2002年,史铁生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大奖组委会这样评价他的成就:“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史铁生 - 身后安葬
2013年1月有媒体报道,著名作家史铁生逝世两年后,骨灰仍未能入土为安。史铁生逝世后,其夫人陈希米曾透露想将丈夫的骨灰安葬于此,这一想法虽获得诸多网友支持,有读者提议将其安葬在北京地坛公园并为之塑像,但均遭到地坛管理方拒绝。
此事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认为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赋予了地坛新的意义,应该长眠于此。但也有人认为,地坛乃“公园”而非“公墓”,无论安葬还是塑像均有损历史原貌;还有人认为不必拘泥形式,读作家的作品才是对其在天之灵最大的告慰。而陈希米本人则表示骨灰安葬随缘。[7]
史铁生 -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
《我们的角落》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
《命若琴弦》
《第一人称》
《别人》
《老屋小记》
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
《插队的故事》
《礼拜日》
《原罪·宿命》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
《小说三篇》
《中篇1或短篇4》
散文 《好运设计》《我与地坛》
《墙下短记》
《足球内外》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
《山顶上的传说》
史铁生 - 人物语录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互相埋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你得知道,消灭恐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8]
上一篇: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简介
下一篇: 史铁生答自己问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