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基础知识精讲】
一、生字学习
1.字音
栖(qī)栖鸦 阕(què)上阕 婵(chán)婵娟
琼(qióng)琼楼 胜(shèng)胜利 绮(qǐ)绮户
涯(yá)天涯
2.形近字
3.多音字
二、词语积累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栖:鸟停在树上。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欢饮达旦:酒喝得很畅快,一直喝到天亮。
几时:何时。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宫阙:宫殿。
不胜:承受不了。
转、低: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共:指共赏。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光。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也说天涯地角、海角天涯。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反映民生疾苦,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其词用词洗练、简朴,旨意显露,描写具体。在唐代诗人中,王建擅长素描速写。他熟练地运用各种形式,创作了一幅幅上自宫廷禁苑下至市井乡村的风情风物画。这些作品都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作有《江馆》《望夫石》《水夫谣》等。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做诗“诽谤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詹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3.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还有莪伽、克阿、纳雍、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出身地主家庭,但自5岁起被寄养在一位贫苦农民“大堰河”家里,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源泉。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赴法留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月被捕入狱。以在狱中写成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1935年出狱。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中华全国文协。1941年3月赴延安,任教于鲁艺文学系,主编《诗刊》(延安版)。1949年随军进京,1957年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1959年调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78年重新发表诗作。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笔会中心理事等职。他早期创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等诗集,多写劳苦大众、民族命运和社会黑暗,呈现悲怆、高昂、亢奋的重彩格调,由于在诗歌创作中强烈表达对光明的向往和汹涌澎湃的革命激情,在青年中产生了极大的号召力,并得到“火把诗人”的称号。50年代发表了一些图解政策和歌功颂德的作品,因概念化和平面化而显平庸,缺乏生命力,但有些描写域外题材的作品则得到评论界的肯定。70年代末复出后,发表了大量诗作,使诗坛震惊,包括《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竞技场》和许多短小篇什,延续了三四十年代的创作风格,并且更为凝练、深沉。1949年以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黑鳗》《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域外诗集》等。其中,《归来的歌》和《雪莲》分获全国第一、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另外著有理论集《诗论》《艾青谈诗》《艾青创作论》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享有广泛声誉。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
四、课文简析
十五夜望月
《全唐诗》中,《十五夜望月》题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徊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几时:什么时候。把酒:端起酒杯。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乘:驾。归去:这里是回到天上去。琼楼玉宇:美玉造成的楼宇,这是想像中的仙宫。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胜,能承担,经得起。“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弄:玩弄,欣赏。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朱:朱红,正红色。阁:我国旧时一种楼房,可供游人休息、远眺、供佛、藏书之用。绮户:雕花的窗户。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不应:这里是不应该的意思。何事:为什么。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的思念是圆的
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藉着丰厚的内容。一句“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诗人的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而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好像是信手拈来,但是,在这节诗中,中秋月亮的圆已经隐含着言外之意的其他时候的“不圆”,当“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时,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大概就是要想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应该由不圆而圆,这一问问得深沉有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后一节诗又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溢出纸面。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诗人的责任感最集中地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借中秋之月而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艾青这首即兴小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感情的分量却不是一般的低吟浅唱所能达到的。
五、重要语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水到渠成地在第三句引出了望月,并扩大了望月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真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特别是“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
这是一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思念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能借助其他的事物来体现。月亮是人们常用来寄托感情的事物,所以在这个时候,思念就变为“圆”的了。但作者不仅仅赋予了思念以形象,还赋予了它特殊的味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中秋,品尝月饼的时候,这种苦涩便蕴藏在了月饼中。同是“圆”的,作者又巧妙地把“西瓜” “苹果”的甜与品尝“月饼”的思念之苦作了对比。总之,从多角度把这种无形化为有形,将意象变得清晰、具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一句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作者由自然现象想到人的悲欢离合。世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与月亮有时圆、也有时缺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将理性的思考置于词中,是此词的一大特点,也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
六、课后习题解答
(一)这三首咏月的诗词,虽然写于不同的时代,但是,表达的主题却都相同,那是浓浓的思念之情。《十五夜望月》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怀念,《水调歌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怀念,《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的是对同胞的怀念,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诗篇。
(二)咏月的名句有很多,例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三)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我们选择一个好的赏月的地点,因为一个好的环境可以增强我们赏月吟诗的情趣;其次,要了解、熟悉中秋咏月的诗词,准备好切合环境的乐曲,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很好的氛围,引发我们的诗兴。
(四)背诵课文前,要熟悉诗词的内容,一些难认读的字词要把握准确,注意一些诗词的断句,同时还要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样,就能够准确生动地背诵课文了。
上一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实录
下一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