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及成语的意思; 2.了解作者、文体相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所阐述的事理; 2.筛选信息,厘清文章内容和说明顺序; 3.通过品析语句与字词,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敢于质疑的精 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所阐述的事理 难点:厘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提示导入)
二、预习检测 过渡语: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生字词 (1)指生读(学生间互相订正) 老师强调易错字和重点字词 臀、褶皱、两栖、追溯 (2)学生解释成语意思 (3)齐读生字词 2.作者简介 过渡语:解决了生字词之后,我们一起来走进的作者——阿西莫夫。 明确: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3.文体 明确:事理说明文
三、整体感知 过渡语: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作者后,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课的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阐述了什么事理(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预设:恐龙无处不有(提示学生思考:恐龙为何无处不有) 【明确】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过渡语:大家已经知道了文章的事理,那是如何一步步阐明这个事理的呢?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以下问题。 (1)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恐龙无处不有? (2)恐龙是如何跨大洋到达南极的? (3)什么是“泛大陆”?请简述“泛大陆”最后一次的分裂过程。(注意时间词) (4)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步步展开推理,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1)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分裂过程:大约2.25亿年前,泛大陆是完整的——在数百万年以后,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大约在5000万年前,印度向北移动,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4)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过渡语:通过阅读课文筛选信息,我们梳理了课文内容,那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呢?
3.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发现问题——产生质疑——找到答案——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 小结:通过我们了解到一个生物学上的发现对推动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证明了不同学科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例如物理学上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次次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等等。
四、研读文本 过渡语:作为一篇科技类的说明文处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科学、严谨的特点。
4.找出文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 (1)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2)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学法总结】 说明文中分析某个词语如何体现语言准确、严谨性特点的方法: 解释词语的意思+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过渡语:吸引人除了它语言的准确性外,还因为它具有生动性这一特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使说明文语言生动有趣的。
5.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试举出一例,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驮”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趣、生动、形象。)
五、拓展延伸 过渡语:我们除了了解到语言科学严谨外,也了解到了科学家们思考、处理问题时方法。
6.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对你日后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1)要善于联想、想象。 (2)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 (3)多角度思考问题。 (4)…… 总结语: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
上一篇: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5
下一篇: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2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