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六国论》导学案5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古代散文选修《六国论》导案

习目标: 1、诵读散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把握文章的写法特点 

 3、积累文言词句 

 习重点难点: 1、文言特殊句式 2、文章的论证结构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作者: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  

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三、预习检测: 1.写出加线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 洎牧( ) 以谗诛( ) 革灭殆尽( ) 

2、理清思路 第一段就提出了的中心点: 第二段是以 作为论据 论证 第三段再从 的具体事实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 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生诵读全文并翻译 

 二、归纳下列文言现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2、找出活用字 (1)李牧连却之( ) (2)以弱天下之( )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2)思厥先祖父(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4)可谓智力孤危( )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4、一词多义 (1)非: 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 ② 觉今是而昨非( ) 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2)或: 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得: 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② 此言得之( ) ③ 至德不得( ) 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⑥ 林尽水,便得一山( ) (4)相: 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 相见恨晚( ) ③ 死者相藉( ) ④ 伯乐相马( ) (5)势: ① 其势弱于秦( )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5、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3)后秦击赵者再( )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明确: 

 二、朗读1-2段探究以下问题 1、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2、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 3、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4、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 5、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 6、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 三、朗读(3—6段):完成下列问题 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 2、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 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 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5、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 6、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 7、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 8、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训练案】 一、选出正确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 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 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 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6 、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7、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④竖子不足与( )谋

⑤庄暴见孟子,( )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8、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①句读之不知 ②唯弈秋之为听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皆不可限以时月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 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9、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 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子与我衣 与: 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 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 ④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 (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4)、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 明确:




上一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4

下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4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