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教学回放】
教者先给学生介绍了读书的三种境界:读薄,即指能对内容进行提纲挈领;读厚,即指要潜心走进课文,理解其丰富的内涵;读活,即指跳出课文,联系生活,展开合理的想象.接着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的意蕴.在教师不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学生经过近十分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陈老师让学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
生:司马迁受到酷刑,还能忍辱负重地坚持写成《史记》,这种精神了不起.
生:几乎是一夜之间,司马迁就从九重天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地位没了,连做人最起码的尊严也没了,但他还能坚持写书真不容易.
生:这皇帝真不算东西,司马迁仅仅是为人辩护几句,就遭受了这样的奇耻大辱,地位没了,连做人最起码的尊严也失去了.如果是我,还不如死了的好.
生:司马迁由一个过去受人羡慕的人变成现在被人嘲笑的人,那确实不是人过的日子.
……
教师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说说在阅读中还有哪些问题要搞清楚,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来研究解决.
生:我想知道是什么力量使司马迁放弃了轻于鸿毛地死去的想法,而选择了忍辱负重地活下去的.
生:司马迁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能忍辱负重地发愤写《史记》呢 ?
生:本文主要叙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事,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一些与写作《史记》无关的事 ?
……
教师把这些问题归纳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再读课文,相互讨论,交流,修正等等方式进行探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小节中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知道他从小听了英雄的故事,并且很激动,说明他从小就立下了长大后要做一名英雄的伟大志向.
生:我觉得,他发愤写《史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因为司马迁有这样一位立志写史书的父亲,肯定会让他从小就产生了对历史方面浓厚的兴趣.?
生:我补充他的看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不仅仅是父亲的影响,还有他自己的志向.要不然,他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积极性去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大量的历史资料了.
生:在那个做儿子的都特别讲究一个孝字的年代,父亲临终前留下了遗愿,作为孝子的司马迁是没有理由不去完成的.
教师在学生经过探究,交流的前提下,才用大屏出示: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
师:……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深入体会司马迁说的人本来就是要死的,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这段话对我们有些什么样的启发.
生:在司马迁看来,为了个人的耻辱,痛苦而死,就是轻于鸿毛.
生:司马迁认为: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就是重于泰山.
生:贝多芬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坚强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就是像司马迁一样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生:由司马迁的故事,我想到了美国的海伦凯勒从小因病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仍然学会了说话写字,成了一个著名的作家.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就应该像他们那样不屈不挠,才能取得成功.
生:我从司马迁身上看到了作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我们应该像司马迁那样对待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
尽管这些学生的回答不一定都符合教者所预想的要求,但是,这里没有像有些教师那样采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问题等等传统的模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解放:走进文本,获得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跳出文本,又能够没有拘束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并在班级得到了交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尝试.反思陈教师的课,我可以从中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走进文本,读出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
新课程理论强调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陈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为了实现这预定的教学目标,他注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加强了对文本的读法指导,围绕读薄,读厚,读活的读书方法让学生科学而又理智地走进课文,潜心读书,把课文读懂,读透,读深,体现了文本化,个性化的原则.为了检测学生自主阅读,个性化体验的效果,陈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自信心,给学生打造一个利于他们进行交流和研讨的平台.课堂发言中的答案有些尽管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让学生能够有这么一个不受教师干预的环境,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是难能可贵的.
二,深入文本,突出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
把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例子,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研究学习阅读的过程与方法,体验阅读所带来的喜怒哀乐,重视阅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已经成为教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者的一种共识,客观上也成了评价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和标准.陈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的独立阅读,理解,更在鼓励质疑和探究上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对于我们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者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让学生质疑和探究上,引导学生成功地把握文本的细节和血脉进行阅读理解.陈老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内涵,进入内心世界,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司马迁的内心痛苦,矛盾,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自强写历史巨著《史记》的顽强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成功地创设了质疑与探究的情境,营造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氛围.通过巧妙设置疑点→激发好奇心理→质疑,解疑→讨论,争辩→点拨,提升等教学过程,实现了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跳出文本,突出学生情感,智慧与品德的升华.
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是第八次课改赋予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反思过去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非议,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语文课教死了.所谓死,是指老师们在教学时就教材教教材,曾有人形象化地比喻:教材就像如来佛的手掌,教师和学生就像在那手掌中翻筋斗的孙悟空.所谓活,则是要从文本出发,而又不拘泥于文本的桎梏,做到入乎其内而又能够灵活地出乎其外.仔细地回味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体现了他的个性特点.
跳不出文本的教学过程,只能是一个教学生读死书的过程.本节课是教者敢于创新,大胆跳出文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放飞思想的一次实践.尽管教者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的教学过程是短暂的,但给学生的收益却是很大的.它激活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的情感,品质播种在知识的土壤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在现实地体验与感悟,思索与想象中碰撞出知识,智慧,品德,志向的火花.
虽然陈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还有一些值得商榷和研究的地方,诸如像教学流程设计的紧凑性,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等等方面,但是,从教学效果,教学创新,体现课改理念等方面来看,已经可以说是一节比较好的课了.
本文来源于本站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上一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下一篇: 《郑和远航》教学分析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