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课文《故乡》教学反思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小编整理了课文《故乡》教学反思,欢迎欣赏与借鉴。

课文《故乡》教学反思一:

《故乡》很难教,我用3节课不到上完的,很多细节掠过了,比如杨二嫂的形象。我本来还想把《故乡》中的环境和《风筝》中的环境做一个比较。我还想……这些想法在课堂上我都没有实施,但心中也确实没有底。这篇课文,只讲了“柃主线”“抓变化”“读闰土”“故乡的出路”这四个方面大问题,涉及到了概括文章、分析人物、赏析语句、探索主题这四个大方面的语文能力训练。可是我有一大堆困惑——

1、长文短教,是否可行。有些可能是重点放弃了,是否会影响学生的整体把握。

2、这样解读,学生是不是仅仅了解一个空壳,部分血肉,是否会制约孩子阅读能力提升。

3、讲通、讲懂、讲透,讲到什么程度才叫透?中学生年龄,老师即使讲透,没有阅读基础、思辨能力和人生阅历能真正透吗?还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重复教材全解。

4、深入解读文本与引申发散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元化还是趋于某一个方向。

课文《故乡》教学反思二:

《故乡》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鲁迅的文章是晦涩难懂的,理解他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怎么选择切入点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慎重的选择切入点。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我从小说的三要素中的人物入手。这篇小说中作者主要刻画的就是两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小说的主题。让学生找文中对这两个人物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造成人物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深层原因。其实也就是在探究小说的主题。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最好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好的材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分析,学生们探究的结果还是很不错的,其实放开学生的手脚,他们有时真的会给你一个惊喜。有好多学生不理解文中“高墙”、三个“辛苦”的含义,以及对文章的结尾句的理解,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孩子们真的在思考。而且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们探究出答案来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是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思考。这是我在教学中常犯的严重错误。因为它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鲁迅文章的教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自己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一定可以做到顺手、顺心。教无定法,只要自己始终用心,始终有一份责任心在,我相信我的教学水平一定能越来越高,在今后的家教学中也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文《故乡》教学反思三:

讲解鲁迅的小说《故乡》的时候,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的去分析,而是运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三”分析全文

三个故乡

课文中一共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现实中的,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回忆中中的故乡是过去时的,而现实中的是现在时的,而理想中的,则是将来时的。

回忆中的故乡是充满神异色彩的图画,这里有生机勃勃的西瓜地,这里有儿时的玩伴,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这里有鲜活的世界,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记忆。总之这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时代的天堂。这个“故乡”是一个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灵的反映,更是我记忆宝库里的珍宝。而现实中的“故乡”则是一个“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在现实社会里失去活力的故乡,是一个让作者觉得悲凉的故乡。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况不光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来是童年的好伙伴的闰土,却与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阂,让自己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原本性格开朗的闰土,中年的时候却变的吞吞吐吐,原本与自己是兄弟相称,而今却是形同陌路人……原来是文静的豆腐西施而今却是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原本终日不说话的,而今却是尖酸刻薄的化身,这怎么能够不让作者伤心……不管是闰土,还是杨二嫂,他们的身上都反映一个时代的印记。他们的遭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三种生活

很显然这是说课文的倒数第三段中的“如我辛苦展转而生活,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通观全文,“我”虽然不是作者鲁迅,但是在这个“我”身上,更多的还是作者的影子,以至于学生们一站起来,就说“我”是鲁迅。虽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但是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而这样的生活,是“我”(或者说是鲁迅)所不希望的,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们,能够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三代人

短篇小说里,不仅仅说的是现实的社会,也不仅说的是对未来的希望。课文里书提到了母亲、“我”、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归结起来是三代人,母亲是长辈,“我”和闰土、杨二嫂是同辈中人,而水生、宏儿则是下一代。在这三代人里,母亲是轻描淡写的几笔,去勾勒出一个知书答礼,富于爱心,爱护儿子的长辈;而我是整个社会的目击者,而下一代则是接班者,代表着故乡的希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可以说在这三代人中,我对水生、宏儿是充满希望的。

三种感情

这三种感情是对母亲的尊敬,对闰土杨二嫂的同情,对水生、宏儿的爱护。对母亲长辈的尊敬还体现在听从母亲的话,去拜望亲戚本家和乡邻的关心;对闰土的同情,主要是从他的变化上的来体现出自己对他的同情;而对下一代的爱护,主要是对下一代人热情的关注。

在同学的归纳总结的内容里边,还总结出三种吃西瓜的动物:刺猬、獾猪和馇,三种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的一词。

总之在故乡里还有其他的三,不仅在这里有,在很多其他的文章里也是有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够墨守成规,适时地改变教学思路,会收到同样的效果。

课文《故乡》教学反思四:

本节教学总体上设计较好,准备也充分,而且在课堂上基本按照原预设的教学过程来推进,学生也多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加大了课堂容量,激活了课堂内容展示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有以下几点不尽如人意:

一是运用图片导入法,温习旧知,然后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游子思念家乡的情,点出故乡在游子心目中的重点性,然后引导学生随鲁迅的足迹去体悟一下“我”回故乡的喜与悲。

导课形式很好,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记忆和欣赏分析能力,因此对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把握不准,无法回答,只有几个学生能从图到文,因此,导致开课时的气氛就不挑刺儿活跃。

二是进入新课后,为了保证学生的顺利学习,我安排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的复习,结果学生一问三不知,致使教学又一次受挫。这一点表明,一是学生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二是学生没有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愿望,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是这节课不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是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回乡后的感受时,有些学生只想到“悲”,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想不到“变”,即使老师启发学生为什么“悲”,学生也想不到点上,最后只能老师点明,并从“故乡景的变”、“故乡人的变”最后归结到“回乡人情的变”。

四是在归纳“变”的原因时,学生更是不知所衷,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更没有一些相关的生活感悟和体会,因此学生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造成中国农村经济的萧条、民众生活的艰难这一知识点理解不深。

总之,一节课,由于教师课前对学生学情没有充分深刻的了解,只是凭自己想当然来预设教学,导致在课堂教学中连连受挫,而且巩固训练部分还没来得及完成,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今后,我将进一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依照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准备和开展教学,同时,自己将更进一步研究考纲、研究教材,真正扣住重点、难点、考点来开展教学,更精心地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编选课堂训练,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把课堂教学效率提上来。




上一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下一篇人教版《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