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罗曼·加里《我的母亲》教案1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中充满感情的语言,抓住关键词句品析人物的内心情感。 2、了解母亲身上表现出的坚强,走进一位伟大的母亲,感悟亲情。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愧疚及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通过言行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比较分析两篇《我的母亲》的异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母爱,珍惜亲情,并学会善待父母。

【教学方法】品味语言 比较阅读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猬集(wèi) 虬干(qiú) 潋滟(liànyàn) 藤萝(1uó) 万斛(hú) 愚氓(méng) 季羡林(xiàn) 懦弱(nuò) 凄清(qī) 颇(pō) 毛骨悚然(sǒng) 胆怯(qiè) 和睦(mù) 清晰(xī) 闲情逸致(yì) 摇曳(yè)

 一、导入新课: “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 我们每个人都在母爱光环的照耀下成长 ,在母亲的目光的关注下成长。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外国的母亲,了解一下她是怎么用爱来教育和培养孩子的。 

 二、新课内容: (一)通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母爱的伟大。 第一部分(1段),通过回忆“我刚13岁”时的家庭生活,表现母爱的一个侧面——克己无私。 写母亲总要设法给儿子弄点好吃的,比如一盘牛排,母亲“从来不吃这些肉”。然而有一天,儿子发现,母亲“正仔细的用小块碎面包擦那给我煎牛排用的油锅”。于是明白,母亲成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把有限的肉省给儿子吃。 第二部分(2-4段),仍是通过回忆往事来刻画母亲,表现母爱——坚强。 写“我16岁时”,母亲的工作更加劳累。直到有一天她“瘫在椅子上了”,“我”才知道母亲“多年来一直对我隐瞒的疾病——糖尿病”。这里,母亲的坚强得到了显现。同时,仍是在写母爱。因为,她的坚强源自母爱——是“对我的美好前途的憧憬支撑着她活下去”。 接着,写“1938年我被征入空军”,后来巴黎失陷,“我”辗转到英国,一直到收到母亲的来信,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及鼓励。 第三部分(5-6段),全文的高潮,母爱到了极致。 写尔后的3年多时间里,是母亲死前写下的近250封信,给了儿子战斗到胜利那一天所需要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部分把母爱推向了极致(不仅在生前,还延续到死后。连让儿子有个心理准备都考虑到了),把文章推向了高潮。 

三、分析在写作上的特点: 1、作为记人散文,作者主要通过言行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文中精心选择了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一个片段表现母亲的一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完成了母亲整体形象的塑造: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克己无私的关爱儿子,更注重意志品质、爱国情操、树立自信方面的培养,而且方法得当。 2、作为儿子记叙母亲的文章,文中自始至终都穿插着儿子对母亲的各种感受。比如:受到鼓舞,增强了勇气等。 作用:一方面是烘托母亲,突出了母爱的伟大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借此抒情,把母子之间的骨肉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文章中间部分预设伏笔,层层铺垫。给读者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心灵震撼。这种追求戏剧性效果的写法,带有小说化的特征。

 四、比较阅读两篇课文: 1、两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有什么不同? 老舍的文章中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另一篇课文则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的母亲形象。 2、两篇课文中,作者都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母亲的? 都通过日常生活事件来写母亲,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母爱的伟大。 3、比较两篇课文中使用的小说化写法: 老舍的文章中主要是指细节描写的细腻、真实和人物刻画的丰满、亲切; 罗曼·加里一文的小说化主要表现在伏笔、铺垫、照应的运用上,形成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戏剧性效果。 4、比较不同作家的语言特点: 老舍的语言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既流畅、朴素、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而且,喜欢在叙述中插入哲理性议论,起到深化主题、抒发情感的作用。 罗曼·加里的语言质朴、明快、口语化,富有个性特征。 

 五、作业布置 仿照老舍和罗曼·加里写作的《我的母亲》,以同题的形式写作一篇记人的散文。




上一篇《致云雀》教案1

下一篇《大雁归来》教案15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