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快速略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体会叶先生可贵的精神品质。
3.理解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以及简洁质朴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叶圣陶先生可贵的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以及简洁质朴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看到标题,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主人公是叶圣陶,二三事指几件事,概数。先生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尊敬的情感。所以这是一篇纪念叶圣陶先生的散文。
链接:先生是称呼,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另有先接触陌生的事物的意思,引申为先接触陌生事物的人,所以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达者为先,师者之意。后延伸为对人的一种尊称。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质?
明确:待人厚、律己
2.科举这两大品质,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为人
第三部分(3-6):详细写待人宽厚
第四部分(7-10):详细写律己
第五部分(11):谈学习和效仿先生品德的思考
(三)细读课文
1.第二部分里哪些句子表现出待人厚?
明确:(1)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的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2)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这表现出叶先生为人谦虚,不耻下问,待人和善、虚怀若谷。让别人不客气,自己却严格要求自己。
链接:虚怀若谷谦虚的胸怀像深广的山谷,形容非常谦虚能够容纳别人和接受意见。
请同学把这两句话分角色朗读一遍,叶先生该读的客气,读出长辈与晚辈对话的感觉。
(3)文章第四段: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送客的片段体现出叶先生以礼待人,躬行君子。
创设情景,我们或者长辈之间是怎么送客的?由此感受叶老讲礼数,实实在在是作者所说的君子。
(4)第五段: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明确:“悔恨”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很重,叶老错过了友人的拜访,回信表示歉意,还表达了自己对张的同情。这里应该怕伤害“我”的情感,回信解释原因。待人真诚,关怀备至,同情别人的遭遇,
2.第三部分里哪些句子体现出律己?
(1)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2)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3)改“做”和“作”
明确: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3.叶先生的写文章的风格是什么?
明确: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也体现出他严于律己,治学严谨。
(四)品析语言
1.作者是怎么评价叶老的,文中有哪些评价性语言?
(1)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应该说是第一位
2.作者对叶老的评价如此之高,为什么不写作者的文学或者工作中的贡献,只谈一些末节的事?
明确:叶老的功绩被很多人记录过,无需赘叙,其次我与也老的关系亲近,能接触到真实的叶老,以小见大,更能突出眼睛的至学态度,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我写文章受叶老的影响应该很大,找找看文章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明确:一是在情感表达方面。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
二在人物刻画方面。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
三是其文风。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下去以后,学着叶圣陶先生简洁的写话风格,修改上次的作文。
上一篇: 口语交际“学古说今”教案1
下一篇: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1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