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灯笼》教案6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4* 灯 笼吴伯箫

◇教材分析◇

《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展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2.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体会,从字里行间把握文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难点:(1)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的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深沉而丰富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书写着繁华,承载着往昔岁月的记忆……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神龛(kān) 犬吠(fèi) 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wǎng) 锵然(qiāng)

燎原(liáo) 幽悄(qiǎo)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斡旋:调停,调解。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正堂:官府治事的大堂。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褪色:布匹、衣服等的颜色逐渐变淡。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2.了解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他的散文特点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

3.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三、了解灯笼文化

灯笼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雏形。其用途是用于标明官衔、字号、身份。而红灯笼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流行起来的,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今天节日喜庆用灯。




上一篇《大雁归来》教案16

下一篇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7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