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题解
诗题“山中送别”,顾名思义,写的是诗人于山中送别友人。一般认为,此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期间。
送别诗一般都侧重写送别的过程,如送别时的景色、宴饮,送别时的殷殷话别、依依不舍,等等。而这首诗另辟蹊径,直接从送别之后写起。
句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诗人在自己隐居的山中送别了友人,太阳西落时,他掩上柴门。
诗歌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如此平淡,难道这场送别对诗人来说只是例行公事一般?
第二句又一下从白天送走友人,跳跃到傍晚关上柴门。在这段时间内,诗人做了什么、想过什么,诗里都没有说。诗人的内心,真的那么平静,没有生起一丝波澜?
有过离别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依依不舍,但离别后的独处,才更令人黯然神伤。此时,独自一人的追怀、遥想,反复的体味、咀嚼,都使那份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变得更加浓重,更加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必定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人只轻轻描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太阳西落,掩门闭户,这只是一个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动作,但却已经足以让我们浮想联翩:掩门之前,诗人是不是一直在思念友人?他是怎样打发漫漫白日的?白天终究还是相对热闹的,在继日暮而来的黑夜里,在周围一切都安静下来之后,诗人又将如何度过这漫漫长夜?
原来,诗人所有的不提不说,并不意味着是以平淡或者冷淡对待这场送别。送别虽罢,离情未罢,思念未罢,反而愈发沉重、绵长,无法排遣。“日暮掩柴扉”,是因为友人离去,孤寂无聊,再也没有往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那样的闲情逸致,也无心再去欣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山中晚景。独自掩门,无非是想让自己平静下来,静静地怀想,静静地沉思。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待到明年春天,青草就绿了,你还回来不回来呢?这是诗人掩门后的所思所想。《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叹游子久去不归。诗人化用此句,可见直到日暮,他仍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友人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王孙归不归”,本应是相别之际询问友人的话,却成了诗人独自思忖之辞。他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对早日重聚的急切期待,都包含在这一句问话中。诗人默默自问,却无法自答。
明人唐汝询在《唐诗解》中将此诗解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友人之归期难必。”春草必定一年一绿,而友人的归来与否,却还有无数的未知和悬疑。想到这些,诗人大概要彻夜难眠了。
评解
王维五绝,极善于选取一种独特的情景片断,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传情达意。此诗即为很好的代表。诗写送别,却并不直接写离别情态,而是将笔触直接伸向别后,以别后情景反衬惜别之意,构思非常巧妙。
全诗明白如话,看似平淡,却余味悠长,令人低回想象于无穷。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别后的无尽思念,不著半字,却见于言外,深厚、真挚,令人神远。
上一篇: 王维《新晴野望》阅读鉴赏
下一篇: 三首与项羽有关的诗及练习题、译文和鉴赏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