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王维《陇头吟》阅读鉴赏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题解

“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查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见到了奇异的边疆风光,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诗情勃发,留下许多优秀的边塞诗。本诗即是其中一首。诗题一作《边情》。

句解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以根据它的变化预测战事。都城长安的游侠少年一到边疆,便登上边防城楼,夜观太白星象。如此急切的心情,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跃跃欲试的豪情壮志。那么,今夜星象如何呢?诗人没有回答,笔锋一转,从踌躇满志的少年转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陇山的月亮高高地照在陇关上,明亮而又遥远,边防士卒们在这样的夜里吹着笛子。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此情此景下的笛声,呜咽的是哀怨,是愁绪,是思念。十五从军的惜别,老大难回的哀痛,更有那铁马裹尸的刻骨离恨,都在冷月清辉下的笛声中一一重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王维同时代的王之涣的边塞诗里也有笛声。笛,大概是最能寄托征人情怀之物吧。

在长安少年的幻想里,边疆是意气勃发、恣意驰骋的舞台,而现实中,戍边战士只能在哀回的笛声中默默吞咽自己的孤独痛楚:两者的差距何等悬殊。在这样的对比中,主人公——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出场了。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驻守关西的老将在这样的夜里再也压抑不住满腹的忧愁,他停下马,听着笛声,双泪纵横。人们常言“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是英武一世的老将军。一片笛声为何如此打动老将军的心?他究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万户侯”,拥有一万户属民的诸侯,这里泛指爵位。经历大大小小一百多场战斗,立下累累战功,手下的百官副将都已封侯封爵,而老将军自己呢?他还在边塞,在冷清的月夜里驰马奔向没有尽头的远方。他闻笛驻马,泪流满面,这当中包含了多少委屈,多少辛酸。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不公平的遭遇?诗人没有明言,只引用了苏武的典故: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苏武(?-前60),西汉武帝时派到匈奴的使节。他被匈奴扣押了十九年。在这十九年里,他握着使节棒在贝加尔湖边放羊,风餐露宿,并时常受到匈奴人的威胁,却依然对汉室忠心耿耿,最后发须尽白,才回到了汉廷。

出使匈奴的苏武坚贞不屈,在海西头呆到使节棒上的旄毛都落光了才回来,也只被封了个“典属国”这样的小小官职。“典属国”,汉代官名,其职事是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

诗人提起苏武,似乎是在安慰关西老将,历经苦难的苏武尚且如此,你又何必过于悲伤呢?实际上,诗人将关西老将与苏武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历来如此。如此一来,深化了主题,也使诗歌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评解

“昔听陇头吟,平居已流涕”,以“陇头吟”为题的诗歌,能让人听来泪流。这首诗正是如此,悲凉郁愤,撼人心弦。

在这十句诗中,诗人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戍楼观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今天的长安少年,怎知不是明天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怎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呢?诗旨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王维的这首《陇头吟》,后被南宋诗人陆游在其名篇《关山月》中有创造性地借鉴。陆诗写了同一片关山月之下,将军、士兵、遗民的不同境遇和心情:将军在月下听歌赏曲,寻欢作乐;士兵在月下吹笛泄愁,思念亲人;遗民对月流泪,心系故国。《陇头吟》和《关山月》就如两首遥相呼应的边关曲,一样的悲伤动人。





上一篇王维《归嵩山作》阅读鉴赏

下一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