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4.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 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1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5分)
14.B、C(A项《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D项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E项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错误。)
15.①(2分)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2分)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2分)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此题考查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归纳。答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鉴赏
此词是写作者客居合肥的心感。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符离之战后,百姓四散流离,一眼望去,满目荒凉。合肥的大街小巷,多植柳树。作者客居南城,其时已近寒食,春光明媚。但人去苍茫,只有绿柳夹道,仿佛在向作者呜呜倾诉,有感于此,作者便作了这首《淡黄柳》[1] 。
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
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苦痛,此二句与《杨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那词前面还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此词虽未明言,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紧接一句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记实,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江左异,语意十分深沉。于是,作者就从听觉、肤觉、视觉三层写出了岑寂之感。
过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当此心情寂寞之际,又逢寒食。虽是荒凉的空城,没有士女郊游的盛况,但客子未能免俗,于是想到本地的相好。白石词中提到合肥相好实有姊妹二人,一是能拨春风的大乔,一是能妙弹琴筝的小乔。说强携酒,小桥宅,是本无意绪而勉强邀游,携酒上著强字,已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景。上数句以正岑寂为基调,又寒食的又字一转,说按节令自该应景为欢:强字又一转,说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再下面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转,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合肥之秋如何?
作者只将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易一字叶韵,又添一怕字,意恐无花即是秋,语便委婉。以下三句更将花落春尽的意念化作一幅具体图画,以燕燕归来,问春何在二句提唱,以唯有池塘自碧景语代答,上呼下应,韵味自足。自碧,是说池水无情,则反见人之多感。这最后一层将词中空寂之感更写得切入骨髓闻之惨然。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然而还不仅此。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因此张炎赞此词:不惟清空,且又骚雅,读之使人神现飞越。
上一篇: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阅读附答案
下一篇: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阅读附答案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