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读书的癖好》的阅读附答案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原文】

  读书的癖好

  周国平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根据我的经验,人之有无读书的癖好,在少年甚至童年时便已见端倪。回想起来,使我发现书籍之可爱的不过是上小学时读到的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那里面讲述了一个淘气孩子的种种恶作剧,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从此以后,我对书不再是视若不见,而是刮目相看了,我眼中有了一个书的世界,看得懂看不懂的书都会使我眼馋心痒,我相信其中一定藏着一些有趣的事情,等待我去见识。随着年龄增长,所感兴趣的书的种类当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书的兴趣则始终不衰。现在我觉得,一个人读什么书诚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但前提还是要有读书的爱好,而只要真正爱读书,就迟早会找到自己的书中知己的。

  读书的癖好与所谓刻苦学习是两回事,它讲究的是趣味。所以,一个认真做功课和背教科书的学生,一个埋头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都称不上是有读书癖好的人。有读书癖好的人所读之书必不限于功课和专业,毋宁说更爱读课外和专业之外的书籍,也就是所谓闲书。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对自己的专业发生浓厚的兴趣,做出伟大的成就。英国哲学家罗素便是一个在自己的专业上做出了伟大的成就的人,然而,正是他最热烈地提倡青年人多读“无用的书”。其实,读“有用的书”即教科书和专业书固然有其用途,可以获得立足于社会的职业技能,但是读“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从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我从来不是一个很用功的学生,上课偷读课外书乃至逃课是常事。我相信许多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和我有同感: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我不想号召现在的学生也逃课,但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实令人担忧。中小学本是培养对读书的爱好的关键时期,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却以升学率为惟一追求目标,为此不惜将超负荷的功课加于学生,剥夺其课外阅读的时间,不知扼杀了多少孩子现在和将来对读书的爱好。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解释为:你三日不读书,别人就会觉得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当然也说得通,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不让人喜欢的。不过,我认为这句话主要还是说自己的感觉:你三日不读书,你就会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你就必定是个有读书癖的人了。

  有一些爱读书的人,读到后来,有一天自己会拿起笔来写书,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我现在成了一个作家,也就是以写作为生的人。我承认我从写作中也获得了许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有时候我还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的时间,使我蒙受了损失。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支出,而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发愿,今后要少写多读,人生几何,我不该亏待了自己。

  【问题】

  15.本文倡导一种怎样的读书观?(2分)

  【 】

  16.作者在第二段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分)

  17.第三段指出人们对读书的几个误区分别是什么?(2分)

  【 】

  18.文中所说的“有用的书”和“无用的书”具体指什么?(2分)

  【 】

  19.文中引用诗人黄山谷的名言和林语堂对黄山谷话语的解说,有什么作用?(2分)

  【 】

  20.文章多次联系作者自身的体验感受,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 】

  【参考答案】

  15.把读书当作一种癖好。

  16.应该从少年甚至童年时期就养成读书的癖好。

  17.将刻苦学习当做读书;反对读无用的书;为了升学而剥夺孩子读书的时间。

  18.“有用的书”指教科书和专业书;“无用的书”之课外和专业之外的书籍,也就是所谓闲书。

  19.强调并证明作者的观点,即读书应该是自己的感觉,读书要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这样才能养成读书的癖好。

  20.第二段谈到自己最初爱上读书的情形,表达读书的癖好应该从少年甚至童年时期就养成的看法;第三段谈到自己爱偷看课外书和逃课,证明“无用的书”对人的成长很有益处;最后一段谈到自己因为爱读书而写书,表明多读才能写的道理。作者这样写,使读者感到亲切,增加了文章的可接受性,同时也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上一篇不朽的失眠阅读附答案

下一篇动车组大揭秘阅读附答案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