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怀念母亲的古诗 《谁氏子》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怀念母亲的古诗 《谁氏子》

怀念母亲的古诗 《谁氏子》由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本站,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谁氏子

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注释】

1、题下注语出自韩愈《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李素于元和六年三月任河南府少尹,元和七年二月卒,此诗当作于六年三月后。

2、还家:回娘家。穿:经过。

3、吹凤笙:仙人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卷上。

4、灵妃:仙女。媲:配。

5、知者:即“智者”。

6、干死:徒然而死,白白地死。

7、岂弟:同“恺梯”,和易近人。

8、送似:送给,送与。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七古,从题注来看全诗讲的就是一个叫吕炅的人,抛妻弃母,去山中修仙问道。后来仙没修成,从山里出来了,被一个当官的叫李素给遣送回去了。

这首七古大体上采用的是先叙事后议论的章法。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全诗的结构并对做些赏析。

第一联开头直接总括整个事件,就是说他要去当道士修仙了。谁氏子这里自然代指的就是吕炅,但现在看起来这个做了这样可笑的事,作者为什么不说他不正常,却说他“非痴非狂”呢?这和韩愈所处的时代环境是有关的。唐代是李唐王朝,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就把自己说成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后代,并尊奉道教为国教。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修仙问道之事在当时非常普遍,各种修仙的传说在社会上也流传甚广,于是社会上很多人都沉迷在当神仙的幻想中,形成迷信。韩愈这样写,实际上是一种讽刺,对当时这种社会风气的讽刺。明明本来一个正常人,在一个病态的环境里,也被“感染”而不正常了。

二、三两联则是侧面描写,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伤心欲绝,也极力挽留,却仍然留不住他。这些侧面描写,不仅仅是衬托出了吕炅对道术的沉迷(竟然为了道术,不顾亲情爱情),更反映出了社会这种病态迷信的风气给人、给家庭带来的伤害。

第四、五联可以看做吕炅的自述,反应出了韩愈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和表现能力。其中第四联引用了箫史的典故(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数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归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偕随凤凰飞去。故秦人留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从这两联看,吕炅想成仙,但按我们的正常思维去看,成仙的人应该都是那种很清高很淡泊的人吧,而吕炅呢?修仙成仙的目的是什么?竟然还是庸俗的“取贵仕”,要功名利禄!多么可笑啊。诗人看似只是平白直叙的两句,却显示出极其强大的讽刺与揭露效果。暴露出了吕炅所做的这种当时社会上普遍的修仙行为的虚伪性。吕炅,以及像吕炅的这些所谓的修仙者,他们修仙,并不是真正想求超脱,而还是为了世俗的功名利禄,没什么过人之处。之所以修仙,一是随波逐流,二是不努力想走“捷径”偷懒。

接下来这首诗就转入了议论部分,韩愈首先阐明这种仙话仅仅是传说,不是真实的。并表示真正有智慧的人如圣君贤相等是明白这个道理而不会被欺骗的(注意此两联联系社会实际来看韩愈隐有讽刺当朝统治者之意)。接下来表达了因求仙行为与修仙风气而造成的家庭人伦惨剧的悲痛,并提出应该“罚一劝百”,采取强硬手段来制止这种迷信行为,肃清这种风气。

看这样一首叙事诗,我们决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这一人这一事上,而应该知道诗人写这首诗,是以小见大的。当时像吕炅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这种虚假的修仙,家破人亡,丧失性命,酿成无数的人伦惨剧。而吕炅仅仅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总的来看,这首诗在背后体现了韩愈的思想先进性。韩愈是一个大儒,坚持儒家正统思想,儒家不迷信仙妖鬼神,这是从孔子时就传下来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作者面对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以及这种风气所带来的后果自然是持批判态度且极其悲愤的。并且韩愈在诗中也反思了造成这种社会风气的原因在于统治者,遗憾的是并未深入。除了这首诗以外,韩愈还写过等类似的以批判迷信为主题的作品。

从艺术特点上来看,这首诗也是韩愈的诗风的典型。众所周知,韩愈的七言古体诗最让人称道的地方在于语言险怪瘦劲,富有力量性。尽管他的诗不是那么的美,但却由于富有力量,而能够强烈地表达某种感情,或深入的揭示某种道理,或深刻的批判某种现象。在这首诗中,如第二、三联简单而富有表现力,以及第七联看似寻常的平铺直叙却内涵深刻,都是他这种诗风的体现。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本文来源于怀念母亲的古诗 八首汇总




上一篇怀念母亲的古诗 《母别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