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鉴藏:晚明画家张复的实境山水画|画家|山水画


作者:佚名       来源于:艺术起点

  本文在讨论张复的山水画时,使用了“实境山水画”概念,而不是通常的“实景山水画”,基于二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虽然在元明清文献中,“实境”与“实景”或被通用,但实际上却极为不同。“实境”即指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具有特定纪实性特征的画境,往往与“虚境”构成一组对偶范畴。“实景”是指画面上的有形之景,[5]通常与“空景”(即画面留白之处)作为一组对偶范畴。所谓有形之景,既可能是对特定真实场景的描绘,此与实境含义大体重合;也有可能不是,如依赖以往经验所画之景或摹古之景,此则与实境含义完全不同。其二,王世贞几乎从未使用过“实景”语词,却多次使用了“实境”术语;[6]更重要的是,“实境”概念早在唐代诗论中即有界定与讨论,[7]并影响到绘画中的实境旨趣;而“实景”概念的讨论,几乎要晚到明清时期。因此,“实境山水画”不仅比“实景山水画”在概念上更加准确,也更契合王世贞、张复生活的历史文化社会语境。

  张复的山水画在王世贞绘画观念的影响下,表现出鲜明的实境山水画特点,注重真景实境的描绘,努力呈现情景交融、心物相合、自然天成的境界,给观者以亲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直观感受,在晚明画坛讲求怡情自娱、表达个人心绪、崇尚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之笔墨意趣的文人画思潮中,张复的实境山水画彰显出别具一格的绘画风貌与价值。

  02

  张复的实境山水画探析

  张复的绘画生涯大约是从少年时期开始的,画史记载其“少师钱谷”[8],而以同乡小友引起王世贞的关注,可能是在王世贞因父难辞官并回乡守制的嘉靖三十九年(1560)之后,约二十岁左右。在跟随钱谷学画的过程中,张复的绘画技艺得到了很好的磨练;而与王世贞等士大夫文人学者鉴藏家、书画家的交游中,张复有机会看到众多古画藏品,得到前辈指点,眼界得以拓展,对绘画的认识得以提升,画名也因之渐盛。[9]

  王世贞对张复十分看好,主动向友人一再推介。隆庆六年(1572)九月,王世贞偕亲朋好友出游太湖洞庭山,[10]游历归来,在写给南昌宗藩友人朱多煃的信中,提到张复绘事上的进步以及打算令其前往岭南游历之事,希望对其画艺有所促进:

  仆比游洞庭两山间,览太湖之胜,归坐小只园,觉天池枪榆各自有趣,以此知南华生非欺我者,恨不令足下共之耳。元春画笔骤入妙,欲令一探南中山水,归拈伯虎、徵仲两瓣香,足下试窥一班可也。[11]

  而在另一封给两人共同友人余曰德的信中,王世贞再提到张复时,其已随王世贞的另一友人梁思伯出游岭南:

  张元春者,吾小友也,从思伯游岭南。毋论思伯雅士,元春画品在徵仲、叔宝雁行,书法亦精工。足下试目之,便一日千里矣……[12]

  两封书信中,王世贞都将二十七岁的张复与吴门前辈名家文徵明、唐寅、钱谷并提,对其未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张复虽为布衣职业画家,但生活在文化昌盛、积淀深厚的江南,颇有机会接受教育,而从王世贞言其“书法亦精工”以及能诗善琴的记载[13],可知张复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与其老师钱谷一样,属于既具有绘画功力又富于文人修养的文武兼能的职业画家。

  书信中提到的思伯即梁孜,广东顺德人,于诗文书画皆善,与王世贞交好。隆庆六年(1572)孟冬,梁孜在回乡之际顺道拜访王世贞,[14]并赏观其书画收藏。[15]借这次机会,张复跟随梁孜南下游历岭南,第二年秋天才返回太仓。[16]此次出行前,王世贞赠诗云:

  笔底江山已自灵,千峰匹马锦嚢停;荆家莫诧关仝好,大庾南头分外青。[17]

  表达了对张复绘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望。



 2/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画家朱法鹏作品赏析|画家|朱法鹏

下一篇清代赵之谦《异鱼图》的奇趣与海洋生物|赵之谦|水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