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母亲?敌人?--别让孩子的心流血(一)


作者:佚名       来源于:艺术起点

  《北京文学》编者按:100年来,中国人一直传诵着一句名言:“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人人都希望少年强,问题是少年怎样强?是逼着少年强,还是让少年自强?是给他们施以强大的压力,还是给予他们成长的“推动力”,调动他们的“内动力”?

  当今中国,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并自打孩子出生之日起便终日为之操心、奔波、苦恼,效果往往却适得其反,这到底是为什么?中国有句老话:“ 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在自己孩子的心目中,这样的父母心真的值得可怜吗?

  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孩子,只要生下来是健康的,他们便都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却渐渐有了分野:有的事业成功,有的却一事无成;有的自立于社会且如鱼得水,有的却蜷缩于一隅窝窝囊囊--这到底又是为什么?老话亦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话沿用到今天就是:“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这其中的"什么样",不是别的,指的就是作为孩子人生最早的启蒙师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既然如此,当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却终日陷于苦恼与忧伤的中国的父母们,难道不应该猛醒,难道不应该扪心自问、自责乃至深刻反思吗--

  --来自中国家庭教育误区的报告

  (选题策划杨晓升作者:“知心姐姐”卢勤)

  2000年春天,一连几场罕见的沙尘暴,使人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环境的荒漠化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许多人都在思考:治理沙尘暴,我能做些什么呢?

  然而,正当人们享受着一天比一天富裕的生活时,一场看不见的"沙尘暴",正侵袭着孩子们心灵的世界,威胁着众多家庭的幸福。

  2000年1月17日,在浙江一个富裕的城市--金华,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惨痛事件:金华市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

  4月30日,浙江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徐力有期徒刑15年。

  为什么一个17岁的"好学生",会使用如此极端手段对待自己的母亲?为什么爱儿子的母亲会死在自己儿子的手中?产生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3月10日,我同《中国少年报》、《中国中学生报》的两名记者,与浙江团省委少年部长俞能一起,来到金华市,想听听徐力的诉说,想走进金华父母、孩子心灵的世界,想寻找产生悲剧的根源。

  3月11日,天阴沉沉的,下着细雨。走过一段石板路,就绕进了金华市的看守所。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进看守所,只觉得院子里每堵墙都冒着寒气。

  在看守所一间光线昏暗的屋子里,我们见到了徐力。他身穿蓝毛衣,头上戴着黄褐色的毛线帽。如果不是他手上的铁铐,谁能相信眼前这位瘦弱高挑、脸庞白净、表情平静温和的男孩,竟然是打死自己母亲的凶手。

  我们面对面坐着,离得很近。徐力开始有点紧张,低着头,大半个脸被毛线帽子遮住了。

  "小时候,你读过《中国少年报》吗?"我轻声问他,想唤醒他童年的美好记忆。

  "读过。"

  "你知道'知心姐姐'吗?"金华市少工委副主任施彩华问徐力。

  "知道。"

  "和你说话的这位阿姨就是'知心姐姐'。"徐力忽然抬起了头,望了我一眼,眼光里闪过一丝惊喜和友好。刹那间,我看到的仍是一双大大的、纯净明亮的眼睛!

  "谈谈你的家和你的妈妈好吗?"我平和地对徐力说。

  "好。"

  徐力用平静的口气开始了他的叙述。我们没有间断地交谈了100分钟!

  徐力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从看守所出来我们谁也没开口说话。我只觉得眼在流泪,心在流血!

  一个好端端的花季少年的青春年华就这样被葬送了!一个艰难的母亲的生命历程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我的心中,好似刮了一场"沙尘暴",究竟是谁杀死了谁?谁应该对谁负责?孩子的成长究竟需要什么?

  冷静地想一想,今天我们的家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又应该怎样科学地教育父母?

  100年来,中国人一直传诵着一句名言:"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人人都希望少年强,问题是少年怎样强?是逼着少年强,还是让少年自强?是给他们施以强大的压力,还是给予他们成长的"推动力",调动他们的"内动力"?

  2000年2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就教育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提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总书记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工作,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可以说,这不仅是百年大计,更是当务之急。

  今天的教育既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要适应孩子自身成长的需求,符合孩子成长的需求。应该承认,孩子内心世界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一片神秘而陌生的"森林"。徐力事件的产生,使我们听到了孩子心灵的呼唤,了解了孩子成长中不可忽视的五大需求。

  成长需要空间

  徐力第一句话就说:"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儿秘密,我很压抑。"

  "我和父母的关系不是太好,他们总是把我当小孩看,把我管得很死。我家是个两居室,我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但是我没有自由的天地。我家没有一张桌子是带锁的。我以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有时候把不愿讲的事情写在日记里,放进抽屉。但我的任何东西母亲都要翻看,我一点儿小秘密都没有。有一天,我偷偷出去和同学溜冰,母亲在我外出时偷看了我的日记,发现了这件事。等我回来,她骂我怎么这么不听话,狠狠地打我的脸、打我的腿。我从此再也不写日记了。"

  "你和妈妈的矛盾,是什么时候开始尖锐化的?"我问。

  "是上高中以后。在家里,我感到母亲处处在监视我。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没有资格去接,都是她先去接。有时同学打电话找我,她总是:'你是谁,你找徐力有什么事?'问得清清楚楚,才把话筒给我。我跟母亲说过不要这样,但是她说,你可能在外面交坏朋友,根本听不进我的话。后来,同学们都不敢给我打电话,还嘲笑我说:'徐力呀,谁敢给你电话,你妈太厉害了!'我有时候觉得孤独,想打电话给同学,母亲就说:'有什么事在学校都讲完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打什么电话?'"

  如果没有刻骨的仇恨,孩子应该是不会打死自己的母亲的。于是我问:"你是否因此恨你的妈妈?"

  徐力说:"恨谈不上,只是压抑感越来越强。我很爱打球,可母亲不让我打球只让我在教室里学习。读高中后,每天都有晚自修。晚自修前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外面打打篮球。这时母亲经常到学校来,监视我是在学习还是在玩。她希望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课外活动时间也学习。我有时多玩了一会,晚了10分钟回家,妈妈也要骂我、打我。她经常打我,用棍子、用皮带、用扫帚,有时把扫帚都打断了,我也不还手。我曾经跟她说我的理由,但她从不听。"

  我问徐力:"你在家挨打的事,同学们知道吗?"

  "同学们不知道。家里的事,不可宣扬。我也不想找人谈心,基本上是把心事憋在心里,或者到外面去大声喊几声,排除内心的苦闷。"

  徐力说:"妈妈平时最多的语言就是关心学习。考不好,她就骂我:'你这么笨,为什么学不过别人?别人能学好,你为什么不如人?'妈妈一个朋友的儿子,每次都是全年级第一二名,她便总是把我跟人家比。在学习方面,父母是站在一条战线的,他们对我的要求都非常高,让我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至少要考上浙江大学。根据我自己的能力,根本考不上。但只要我尽力,不管上什么大学,本科是能够考上的。"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妈妈不满的?"

  "上高中以后。初中升高中时,我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第一个学期,我的排名在全班倒数第二名,到第二个学期,我的成绩跃到了第10名。母亲十分高兴,要求我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都要排在班级的前10名,考不到,她就打我、骂我。我感到母亲管得太严了,怨恨就在慢慢生长。我感到,长这么大,她还以对小学生的方式管我,我心里非常难受、非常压抑。我喜欢踢足球、看书、看电视,但妈妈认为这些都影响学习,老是阻止我。在学校与同学交往,他们谈些新闻、电视剧,我什么都不知道,插不上嘴。我想看看报纸,妈妈又说,高考又不考报上的内容。每周六和周日,她也不让我出去玩,每天就是让我学习。我厌倦了,太单调了,我觉得学习学得很不开心,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你和母亲的矛盾是怎么激化的呢?"问题越来越接近事件的发生,我的提问便越来越小心。

  "那天中午,吃过午饭,我见到母亲开着电视在卧室里织毛衣,我想过去看几眼电视。母亲像往常一样又开始说我:'我告诉你,考不上大学,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我心里很委屈、很愤恨,我觉得我已经很用功了,她怎么还这么说我。我一声不吭拎起书包往外走,走到门口看见鞋柜上有一把铁榔头,于是我冲出卧室,就……"

  这时,徐力的声音越来越低。我没有继续往下问,不忍心再让他想起那残忍的一幕。

  "事情发生后,你又做了些什么呢?"我很想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打死母亲以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做了那事后,我一个人在大街上跑了两个小时。我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头也很晕。跑着跑着,我忽然想起,那是我妈,我得去救她!等我跑回家,我妈已失血过多,生命不可挽回了……"

  屋子里一片沉寂,空气仿佛也凝固了。

  "看到母亲的样子,我害怕极了,"他继续说,"这时,我看到一个放衣服的箱子,就把衣服掏出来,塞到床底下,把母亲的尸体放进箱子。然后我去了录像厅,我以前从来没有去过那里。"

  "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什么也没看到。当时我只想找个地方,冷静一下。半小时以后,我去学校呆了两个小时。那天晚上,我没敢回家,去了一家旅馆,80块钱一个晚上。"

  "这钱是平时妈妈给你的吗?"

  "每周六,妈妈都给我两块钱,让我去买早点吃。每次我只花一块五,留下五毛钱。"

  "你在旅馆里睡着了吗?"

  "哪里睡得着呀!在朦胧中我以为这一切只是一场梦,一切都不是真的。当我看清这里不是家时,我才清醒,一切都晚了。"

  "星期五,父亲回来了,他每周只回来2天。我没有勇气告诉父亲发生的事情。我说,妈妈出差了。我想,拖一天算一天吧。星期五、星期六我睡在家里,妈妈的尸体就在我房间的隔壁,我一直觉得心惊肉跳。爸爸一走,我锁上门也走了,住在同学家里。1月26日,爸爸又要回来了,我再也不敢回家,就去了义乌。其实,我在义乌没有任何亲人和熟人。义乌的旅馆30元一个晚上,我刚刚住下就被抓了。到现在,再也没有见过父亲。"

  屋子里又是一阵沉默。

  "你知道你是怎样长大的吗?"我问。

  "在看守所里,我常常想着自己是如何长大的。"

  "记得上学时一个晚上,我忽然发高烧,要马上送医院。那时,妈妈一把背起我一步一步走到医院。我小时候很胖,妈妈背我很不容易。妈妈生我的时候,本应该剖腹产,但她听人说剖腹产对胎儿不利,硬忍着巨大的疼痛把我生下来。那时,她走路都非常小心。她爱吃辣的,但当听说辣东西对胎儿不利,便再也不吃辣的。每当想到这些,我就非常感动。我觉得母亲对我花的心思比对自己的还深。"

  来之前,我以为徐力不知道这些,没想到妈妈对他的爱,他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我便对徐力说:"你想过没有,在这世界上,有不少孩子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中。有的孩子的父母长期瘫痪在床上,有的则是精神病,但是这些孩子却很孝敬父母,在身边伺候他们,为爸爸妈妈洗脸、做饭,哪怕有再多的委屈。因为他们知道,父母生我养我不容易!"

  听到这里,徐力哭了,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是个畜生,竟然用自己的双手把亲生母亲'送走'了,我十分后悔……"

  看守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徐力自从进了看守所,从来没有掉过眼泪,这是他第一次掉泪。也许,是我这句话,唤醒了在他心中沉睡了许久的一个儿子对母亲的责任意识。

  当天下午,我登上了全国少工委和金华团市委、少工委举办的素质教育报告会的讲台,我报告的题目是《为孩子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容纳1700人的会场坐满了人。

  报告会后,一个初二的女生走上台,满脸庄重地对我说:"我看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对徐力事件的报道。我当时就对我妈说:'妈,我怎么越看越觉得您像徐力他妈呀?'我妈说:'那你也用铁榔头把我打死算了。'我对她说:'我不会像徐力那样把您打死,可您的确很像徐力他妈!'"

  这个女孩的话,使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在金华,我听到许多类似的说法。

  徐力的同学说,他妈妈也像徐力的妈妈一样,整天逼他学习,他的家庭也类似徐力的家庭,没有欢笑,没有交流,没有自由的天空。许多孩子说:"我的家庭有徐母。"

  有的同学甚至说:"徐力怎么不早点儿把他妈妈杀死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早点解放了!"

  他们同情徐力,是因为他们同徐力一样,在家里有一种压抑甚至是窒息的感觉。的确,徐力从小是在非常压抑的环境中长大的,在家里他没有秘密、没有自由、没有应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快乐--这种环境的制造者正是徐母。强烈的占有欲和过高的期望值,使徐母对儿子的爱扭曲了。她把儿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生下了他,就拥有了他的身体,他的一切行动都要听自己的指挥;养大了他,就应该占有他的思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甚至认为"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有关系"。在这种错误心理的驱使下,徐母把对儿子的关爱,扭曲成监视和压迫,使儿子在生活中失去了自由,在同学中失去了面子,人格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孩子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而在高压之下,孩子永远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他的这种被尊重的需求也就永远得不到满足。如果一个人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他就不会去尊重别人,不会去尊重社会的规范。从小到大,徐母对儿子的看管、监视、打骂,早已把儿子的尊严消磨得荡然无存,逼得他一天天地走向毁灭!"哀莫大于心死",事实上,徐力的心,已经在打死母亲之前被母亲打死了。失去了尊严,正是在压抑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发生暴力的原因,也正是这场心灵的沙尘暴掀起的根本原因。

  "家有徐母",成为一种发人深省的说法。原来,徐力的家庭发生的事件不是什么个案,相似的家庭蕴藏着相同的危机,许多家庭里正隐藏着悲剧的隐患!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从孩子那里听到了一种可怕的声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觉得,孩子们发出的声音对每个家庭来说,是比沙尘暴更严重的挑战。

  在今天3.2亿个家庭中,有徐母这种心态的人不止一个,徐力这种心态的孩子也不止一个。

  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孩子成长却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少;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

  遏止家庭关系的"沙尘暴",治理孩子心灵的荒漠,要从解放孩子的空间开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呼吁过,要给予孩子健康的生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嘴。"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把给予孩子自由的时间看作是对孩子的施舍,那便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因为从小在压抑和施舍中长大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而是人的尊严。

  解放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起亲情的乐园,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要从尊重孩子开始,要从尊重孩子的秘密开始。

  

  成长需要理想

  

  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失去了阳光,心灵世界就会是一片黑暗。

  "活着没有意思",是徐力从失望走向绝望的思想根源。

  在交谈中,我问徐力:"上学时,你想过将来做什么吗?"

  "我也不知道什么适合我干。如果我真没考上大学,我也就没有了生活、没有了出路。父母说,我若考不上大学,就不管我了、不要我了,我觉得这些都是真话,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你指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我想幸福生活应该是稳定的工作,收入比较高。我觉得,我的父母生活得不幸福,他们整天为赚钱而奔波。他们之间沟通比较少,没有共同语言。母亲看不起父亲。因为母亲是大学生,父亲只是初中毕业生。母亲觉得父亲没用,嫁给父亲太委屈自己了。所以,母亲经常对我讲,不要像父亲那样没出息,一定要考上大学……我觉得母亲活得太累了……"

  在徐力17年的生涯中,从来没有体验过生活的美好,他甚至天真地认为"母亲活在世上太可怜了,整天为我的学习操心,如果母亲死了,可怜的母亲也就可以解脱了"。

  孩子们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正是事实。徐力在母亲过多、过强的期望下,长期被压抑的怒气终于爆发,他的理智不复存在,于是打死了他的母亲……

  但是,另一批孩子却在沉默中走向了"灭亡"。

  作为"知心姐姐",我曾接过好几位想要自杀的少年打来的电话。他们的共同感受是"活着没有意思"。

  一位自杀未遂的女孩对我说:"早死晚死,早晚都得死。早死了,一切都能解脱,您说是不是?"

  我说:"道理是这样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并不是为了死而活着呀。董存瑞炸碉堡时喊的是'为了新中国,冲呀!'而不是喊什么'为了死,死呀。'毛主席不是讲过,'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于泰山'吗?意思是那些为了人民做了好事的人,死了还被人民纪念;那些尽做坏事或者没做什么好事的人,活着没有价值。你才13岁,正是大好的年华,又那么聪明、善良,以后会有机会做许多事情,你现在死了,该有多可惜呀!"

  女孩说:"您说得也对。可我活着,我妈和我爸太累了。我妈工作那么忙,还整天为我操心,天天还要管我,我死了她也就省心了。长痛不如短痛,我死了,他们顶多难过几天,可一辈子就轻松了!"

  "傻孩子,"我被她的话感动,又觉得她太幼稚,"你想得太简单了!你想想你爸爸妈妈就你这么一个孩子,你死了,他们会痛苦一辈子的呀!"

  这位被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的女孩,是那样的善良,又是那样的幼稚。她不明白的是,一个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生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位14岁的少年,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是学校的三好生、班里的班长。他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与所有同龄人相同的困扰。

  有一天,他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记者采访一个偏远山区的放牛娃。

  "孩子,你在这儿放牛做什么?"

  "让牛长大!"

  "那牛长大以后呢?"

  "娶媳妇,生娃。"

  "生了娃呢?"

  "让他也来放牛呗!"

  没想到,电视节目的几句简单的回答,却触发了这位少年的死亡。死前,他在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这位14岁的少年做出这样的结论。夜里,在与父母一墙之隔的自己房间里,他饮毒自杀。

  就在新世纪第一个春节里,我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2001年1月,北京,在中国的一所最高学府,二名大学生相继跳楼自杀!一名三年级学生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从原来的第六位退到第十四位;另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是因为几门功课不及格补考时请人代考被发现……还有一名得了精神分裂症。老师劝他回老家去休息,不要再读了,这个学生说:"我妈能同意嘛,我妈还等着我考研究生呢!"

  一个个花季少年的自杀,一朵朵花蕾的过早凋谢,冷酷的现实给只关注孩子成绩的父母敲响了警钟: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不是分数,是理想。今天,面对学历至上的社会,家长们也很无奈。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呢?可是靠考试得到高分数就能得到美好的生活吗?

  父母过分高的期待、过大的压力,使许多家庭"穷"得只剩下"分"了--感情贫乏,亲子之间的话题只有考试、考试、考试!成绩、成绩、成绩!家里失去了欢乐,也失去了应有的亲情。全家人围着"分数"转,孩子考试分数高,全家便喜洋洋的;孩子考试分数低,全家人的心情就会变得十分低落,家庭关系也变得十分紧张。就像一个孩子形容的那样--家里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战争"一触即发。一个小学生考试没考好,老师让他把卷子拿回去让家长签字,第二天,老师问他,父母有什么反响,这个男孩说:"昨天晚上,我遭到一顿男女混合双打,反正该出手的都出手了!"

  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一想,这样的环境中,哪会产生美好的理想?

  理想的种子,要生根、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必须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在这种没有"阳光"、没有"雨露"的生活环境里,理想的种子想要发芽、生长、开花,难--太难了!

  其实,家庭正是培育孩子美好情感和理想最好的温室。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孩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最长,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应该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是他们播撒的理想种子的最佳时期。父母对人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整天活得很累、很悲观,每天向孩子发出的都是负信息,那么孩子自然会产生"活着没有意思"的想法。一个家庭快乐不快乐,不看这个家庭有没有钱,孩子是不是能够考上大学,而是要看家庭成员之间有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什么样的家庭,便有什么样的孩子。"问题父母"会培养出"问题少年"或者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快乐父母",会塑造出"快乐少年"或者心理正常发展的孩子。

  因此,根治孩子情感世界的荒漠,其根本办法是改变成人对人生的态度,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要知道,孩子自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让孩子快乐地做他们自己,他们自然会体会到"活着真好"。

  

  成长需要体验

  

  今天,许多孩子心灵世界所以由荒芜成为沙漠,就是因为他们从未或者很少有过"我能行"的体验。

  我问徐力:"在你记忆中,你有哪些值得自豪的事情吗?"

  徐力说:"我曾经是班上的班委,但母亲说会影响学习,让我辞去了班委的职务。我自己其实很乐意去做,因为能有发言权,能做一个管理人员。"

  "初二的时候,我入了团。我曾经是学雷锋小组的成员,经常去一位孤独的老奶奶家打扫卫生、烧菜做饭。从初二开始,每星期去一次,老奶奶无儿无女,走路都很困难,我们都很可怜她,老奶奶也需要我们的帮助。我想,以后总有一天要独立生活,烧菜做饭不能不会,学着帮助老奶奶,就是提高我的能力。但母亲知道这事后,说这样会影响学习,不准我再去。可是我很愿意去,在那里我觉得我很行。"

  "你觉得,你妈妈有没有很需要你的时候?"我问他。

  徐力说:"在家里,母亲不要我帮她做任何事,只让我学习。不过也有需要我的时候。妈妈身体一直不太好,每当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她就让我帮着搬煤气罐。这时,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还有点用,像个男子汉……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

  在徐力17年的记忆中,只有两件事让他感到自豪:一是帮无儿无女的老奶奶做饭;一是帮有病的妈妈搬煤气罐。做这些事让他有同样的感受:"我还有点用!我能行!"这是一个男子汉成人的开始。遗憾的是,徐母没有认识到这种感觉的可贵,而认为这样的事与"考大学"无关,阻止儿子继续去做。而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从阻止孩子去帮助别人那天起,她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无情的种子,关闭了孩子走向幸福的大门。因为,爱是一个口袋,你往里面装时是满足感,往出拿时,才会有成就感。人在帮助弱者时,最能体验个人的价值。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中央关于素质教育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追求体现个人价值,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当我们每个人在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记忆深刻的不是哪次考试得了100分,而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自己亲自设计、参与过的活动,自己"秘密地"做过的那些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淘气的事,只要是自己想干的、爱干的、干成的,都会终生不忘,这就是体验。

  江泽民总书记说得好:"人才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来实现。"

  实践的体验,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成功的体验,要比失败的体验更重要。因为,你不跑起来,怎么知道走是多么慢;你不飞起来,又怎么体会到爬行是多么辛苦!作为成人来说,如果你真爱孩子,就要帮助孩子去实现他人生的第一次"我能行"的体验,而不是让他在"我不行"的心态中长大。成功的基础是自信,喊着"我能行"长大的孩子,能力肯定要远远超过背着"我不行"包袱长大的孩子。

  今天,我们在帮助孩子去体验"我能行"时,有三个问题特别要引起重视:

  第一个问题,是重做"官",还是重做事?

  2000年2月,河南省安阳市一个学生的家长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当上班干部,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就带人对班主任大打出手。这反映出今日父母的另一个误区,那就是把当干部看成是成功的标志。这是大错特错的!孙中山先生说过:"人不能立志做大官,人要立志做大事。"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同年4月,我去了湖北宜昌市得胜街小学,发现他们做得很出色。在素质教育中,他们提出一个口号"让我们自己来",实行在班级"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办法,把班级所有的事情分给每个学生。比如:有的同学是"玻璃保管员",有的同学是"黑板管理员"……有个孩子自豪地对我说,"我被选为'吸尘器',其实就是'小小垃圾管理员'!"

  小岗位,让孩子有了大责任,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主体意识,这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比高分数更重要。

  第二个问题,是重结果,还是重过程?

  徐母阻止孩子看书看报、参加课外活动,有一个不变的理由--"考大学也不考这个"。这正是中美教育的差异。今天,美国的家长关注的是,"今天你学到的东西,明天你用到什么地方",而中国的家长关注的是,"今天你学到的东西,明天考大学考不考?你考多少分?"于是,孩子变成挣分的机器,变为装知识的容器。家长的要求十分简单:"只要你能考高分,考上大学,我一切都可以给你!"甚至为此可以牺牲包括自己的工作和幸福的一切。于是,这种"过度保护"使孩子无法正常成长。正是父母的短视,剥夺了孩子去体验成功的权利;也正是由于孩子从小很少有机会去体验成功,于是他们的心灵世界由荒芜变成了沙漠。

  第三个问题,是替孩子干,还是让孩子自己干?

  有个初中女孩和当记者的妈妈一起去参加夏令营,下火车时,她把重重的行李交给妈妈扛,妈妈欣然接受;到营地,记者出去采访,女孩到处找妈妈,说药放在妈妈那里了。妈妈回来受到女儿的责怪,却一个劲儿检讨,是妈妈的过错。我看不太懂,问这个女孩:"行李为什么不自己拿着?"女孩坦然地说:"这些事从来都是妈妈干的。"

  许多父母就是这样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干这干那,而孩子却不"领情",天天喊着"我很烦";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的过错。今天的父母的累就累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有个中学男生要去山里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临行前,妈妈问儿子,是否需要帮助?儿子骄傲地说:"我会照顾自己。"晚上,妈妈悄悄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再有他没带电筒,这是野营时必须带的东西。妈妈并没有多说什么。第二天,儿子要出发了,妈妈问儿子:"东西都带齐了吗?"

  "全带齐了,您就放心吧!"儿子自信地说着,出了家门。

  妈妈目送儿子上路,什么都没说。

  几天后,儿子回来了。

  妈妈问:"怎么样?玩得开心吧?"

  儿子说:"玩得很开心,就是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我没带手电筒,每天晚上要向别人借才能出去,这两件事让我很狼狈。"

  "为什么衣服少带了呢?"

  "我以为那儿的天气和这儿的一样呢,没想到山里会比这儿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手电筒是怎么回事?"妈妈又问。

  "我想到了,老师也告诉我们带手电筒,可是我忙来忙去,就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准备东西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错误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位妈妈懂得让孩子在失败中学习的道理。她没有包办代替,也没有横加指责,而是让孩子去承受由于自己的粗心和考虑不周而带来的麻烦。于是孩子获得了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体验。这种体验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大人可以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

  

  成长需要沟通

  

  与成人沟通,是今天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特殊的精神需求。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是家庭的"个体户",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更渴望与父母沟通,与父母建立伙伴关系。但父母并不理解孩子的心,他们很奇怪:"你想要的我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久而久之,孩子渴望沟通的大门关闭了,有的永远也打不开。

  徐力从小生长在一个缺少沟通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在铁路工作,每周只回来一次。徐力主要和妈妈在一起生活。

  在交谈中,我问他:"在家里,你跟妈妈交流过吗?"

  徐力说:"平时,我们不说话,吃饭也不交流。有时,我见她不开心,想问她是什么事情,她总是说:'不要吵,我心里很烦!'我知道妈妈不开心是因为单位的事。母亲的单位长期效益不好,好几个月都没发工资了……"

  我感到,徐力还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便说:"家庭也是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想对天下的父母说些什么?"

  "希望父母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能理解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不要强迫孩子做某些事情。应该放手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小孩的心里有一些秘密,大人不要去揭穿,让孩子心里藏着一些秘密,让他们心灵空间大一点,多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家里人应该多坐在一起谈谈心。"

  我想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徐力将永远不能回到母校,他对此又是怎样想的呢?于是,我便提出来最后一个问题:"你想对你的同学说点儿什么?"

  徐力沉默了一会儿,慢慢地说:"心烦的时候,多和父母沟通,多向他们阐述自己的苦恼,不要藏在心里,因为毕竟我们还小,有些问题不能独自解决,父母见识广,能够为我们分担一些苦恼,说出来比憋在心里好受!"

  徐力讲得十分连贯和动情。看来这些话已经在他心里憋了很久了。

  徐力在给自己的同班同学的信里写道:"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以我为诫,绝对不能再干这种灭绝人性的事。人在失去的时候,才更懂得珍惜,这次我是深刻体会到了。我希望你们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不要在失去的时候再去珍惜。在看守所里,我时常梦见你们,梦见我们共同学习的教室,梦见我们一起讨论问题,梦见我们一起在操场上狂奔,梦见我们……但一觉醒来,才发觉这只是梦。我多么希望这不是梦,但事实摆在我的面前,我不能不面对。在这里,我只能祝愿你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能够努力奋斗,为自己的明天创造更多的机会。但我也希望你们不要有过多的压力,尽量把压力化为动力,给自己一些空间。同学们,我想你们,假如有一天能够出去,我希望能够看到你们个个成才,个个成为国家的栋梁,我将会为你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这位17岁的中学生会与同龄伙伴沟通,他更渴望与父母沟通!他曾试图走进母亲的心灵世界,但没有成功。

  徐母的内心,早已是一个"太糟了"的世界,别的人无法走进去了。

  其实,徐母何尝不想与儿子沟通?徐母翻看儿子的日记,接听儿子的电话,到学校去监视儿子,窥视儿子的行踪……这一切一切,无非是想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怕儿子学坏,怕儿子不好好学习,并非想加害儿子呀!然而,她适得其反,由于违反了教育规则,不仅害了儿子,也害了自己!

  走进孩子的心灵,不是靠怀疑、监视,而是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我们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不良的沟通则会破坏人与人的关系。

  云南有个17岁的男生,看了我写的《写给年轻妈妈》那本书,通过中国妇女出版社写给我一封信,信中说:

  "敬爱的知心姐姐,我在痛苦中认识了远方的你,是你帮我认识了自己的妈妈。有一个问题在我心里很久了,每当我收到远方朋友的来信时,心里总是有一点害怕。有一回我没在家,等我回来看见我的信被撕开了,放在桌上,拿起信一看,是好朋友写来的。我忍住怒气走出卧室,来到客厅。妈妈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你是我的儿子,看你的信是应该的。'我说:'你这种做法不对,是违反法律的。'妈妈越说越有理,转身跑进卧室。知心姐姐,我很想去法院上诉,但是我现在身无分文,告了父母我就没有生活来源了,请知心姐姐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才好。"

  这个男孩在信的最后说:"我等待你的回信,我想你一定很忙,你可以给我打电话。"

  他留下了家里的电话号码。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在家里给他拨通了电话。知道他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教师。他告诉我他已经上高中,身高1米70,他喜欢文学,将来想当记者。

  "你知道当记者要什么本领吗?"我问他。

  "知道。"他说了三条,"第一,文化素质要高;第二要有责任心;第三要对职业认真。""你说得好!"我鼓励他,"但要加一条,记者要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交流,能了解别人的心,也能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别人,比如,父母、老师、同学,他们每个人说话都不一样,你要留心把不同的人说的不同的话记下来,这样时间长了,你就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话,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事,这就是记者不同于别人之处。如果你想当记者,从现在开始,就准备一个小本子,记下你发现的不同,主动走进别人的心。"

  "谢谢你,我会这样去做的。"

  我答应送他一本我刚出版的《做人与做事》一书,他立刻把学校的详细地址告诉我。

  其实,沟通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只要双方都能够发光发热,冰雪一定会融化。

  在金华市人民大会堂,我进行了"知心姐姐"讲座。讲座刚刚结束,我还没下台,就被家长和孩子团团围住。一位50多岁的男士拨开人群,流着眼泪对我说:"给我一点时间,我要带儿子来见您。"原来,就在前一天晚上,他为儿子半夜归家而第一次动手打了儿子,扫帚都打断了,但儿子宁可忍受疼痛,始终不肯说出自己去了什么地方。

  望着这位年龄与我相仿、面容憔悴、泪流满面的汉子,我没有任何理由不满足他的要求,尽管我的时间安排得很紧。我们约好下午5点半到6点与他儿子见面。

  5点半,他一家人都来了,每个人都是眼泪汪汪的。夫妇二人把儿子领到我的房间,就出去了。

  这是一个胖胖的男孩,正上初二。男孩一脸稚气,用手托着脸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那神情很像我的儿子。

  "昨晚到哪里去了,让你爸爸那么着急?"我直截了当地小声问。

  "去网吧了。"男孩向我道出真情,"昨天是周六,我和一个男同学约好5点半在路口见面,一起去玩,可他失约了,没有来,我一个人呆着没劲,就去网吧了。"

  "网吧的环境不太适合中小学生,那里有些东西对你们影响不好……"我担心地说。

  "我对别的不感兴趣。我主要是玩游戏攻关,攻下关来好跟同学去吹牛。"男孩的坦白让我对他很同情。是呀,哪个男孩不想在同学面前表现出自己很行呢!

  "可是,我玩着玩着忘了时间,一共玩了五个小时,一看表已经是深夜一点了。"男孩开始讲述头天晚上的事情,我在静静地听。"我很害怕,硬着头皮往家走,走到家门口,我不敢进家,跑到河边站了很久,最后还是回去了。"

  "回家以后怎么样呢?"

  "我爸在外面找我找了好几个小时,也刚刚回到家。他又急又气,问我去干什么了?我说去同学家了。我爸就拿来把扫帚狠狠地打了我……"

  "那是你爸爸第一次打你吗?"

  "是的。"

  "听你爸说,扫帚都被打断了。一定很痛吧?打什么地方了?"我关切地问他,好像挨打的是我自己的儿子。

  "打大腿和屁股中间。疼倒是没有什么,只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爸这么着急,我很难过……"男孩说着,用手捂着脸,呜呜地哭了起来。我连忙递给他一条毛巾,可不知怎么回事,我的泪水也跟着流了出来--自己挨了打没在乎,在乎的是让爸爸着急了,多么善良的孩子!

  "你能体会爸爸的心就好。你爸爸都50岁了,你才上初中,你爸爸是老来得子,能不爱你吗!你跟他说实话了吗?"

  "没有。"听我讲了这番话,孩子哭得更伤心了。

  "呆会儿马上把实情告诉爸爸妈妈,请求他们的原谅。你要爱他们,就不要让他们再为你操心呀!你家里有钱买电脑吗?"为了让他不再哭,我换了一个话题。

  "二手电脑3000元一台,我家才攒了1000多元。"男孩回答。

  "慢慢攒。攒够了钱买一台,自己在家里玩会安全得多。"我很同情这个爱玩电脑的孩子,恨不得自己掏些钱,帮他如愿,可这样不符合教育原则。

  "我会节省钱的,我以后不会让父母操心了。知心姐姐您相信我吗?"男孩用渴望的眼光望着我。

  "你是个善良诚实的孩子,知心姐姐当然相信你。我想,你爸爸妈妈也会相信你的。一会儿就把实情告诉他们,好吗?"我拍拍他的肩,给他鼓励。

  "好。"男孩点点头。这时,时针已经指向6点。男孩的爸爸妈妈走了进来。

  "你有一个好儿子。"我对男孩父亲说。

  这位父亲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泪水不停地往下流。

  "如果今天没有见到你,真不知道这件事怎么收场,不知道应该怎样再跟儿子相处。"

  "没什么。以后家庭中不管出现什么问题,父母、孩子都坐下来谈一谈,做父母的要用心听孩子说,而孩子呢,也要实话实说。"

  当父亲听了买电脑的建议,便说马上去买。我制止了他:"事到如今,只能等攒够了钱再买,教育也要有个过程。"

  一家三口终于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事后我想,假如我没有与他们一家人相遇,事情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所以说,学会沟通,对父母跟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及时沟通,有什么话,坐在一起谈谈。父母用心地倾听孩子的故事,用期待的目光鼓励他诉说一切;而孩子也要打开心灵的大门,听听大人们的心事、大人们的故事,在信任中达到理解。沟通是什么?沟通就是去分享,建立共识--通过亲子间的相互交流,是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目的的!

  

  成长需要肯定

  

  在和妈妈共同生活的17年中,徐力听妈妈讲得最多的话是:"你真笨!""你太没出息了!""你怎么不如人家?人家考试能考前三名,你为什么不能?"……可以说,徐力是在妈妈的责骂声中长大的,他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呢?他气愤被责骂,因而产生了反抗的心理。这种反抗的心情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爆发出来了。

  出事那天,因为看电视这点小事,徐母又开始了无休止的唠叨:"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你考不上重点大学,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也没有关系!"

  当时,徐力感到委屈至极,他想的是:"我已经尽力了,你为什么老对我这样!"冲动之中,他举起铁榔头,朝母亲的头上打了下去……

  悲剧就是这样发生了。责骂,在父母看上去是平常的小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每日不休的责骂,便是自己"世界的末日"。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

  齐齐哈尔有位母亲给我打来长途电话,说她从电视上看到介绍我的书,很想买一本送给孩子,但是没有买到,她费了好大劲儿找到了我的电话。

  "有什么急事吗?"我关切地问。

  "我的女儿上初一,考试时总是马马虎虎,老是丢分,我瞅她就上火,每次都要狠狠地说她,可是她就是不改,怎么办?"

  我问这位母亲:"孩子认真的时候,你表扬过她吗?"

  "她可是很少有不出错的时候啊!"

  "是呀,你的孩子只听到过因为马虎过失的责骂,而没有品尝过因细致成功的肯定与夸奖,那她当然不会有进步的愿望了!细致,应该是女孩的特有优点。我希望你能找回孩子失去的优点。办法只有一个:肯定她!"

  "你讲得对,可是我的孩子就是没有上进心啊!"

  "丧失上进心的孩子,是因为在有上进心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及时的肯定和夸奖。我建议你改变一下自己的眼光,关注孩子的优点、进步,让孩子寻找到被肯定的感觉。"

  "谢谢你的建议,我一定试试。"这位母亲十分虚心。

  几天以后,她又打来了电话,高兴地告诉我:"知心姐姐,真的很感谢你。你的办法真灵,我尽量肯定她的长处,她的学习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也真的有了上进心!"

  许多父母总是认为,严格要求就要靠责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进步,其实不然。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心理测验:把孩子分成A、B两个组,分别让他们考同样的问题。过了三天,再度去那所学校,告诉A组同学:

  "上次考试成绩非常好,今天再考一次,你们千万不能输给上次,好好写吧!"

  又对B组的同学说:"你们上次成绩很差!怎么行呢?这次必须反败为胜才行!"

  结果,原本成绩相当的两组,得到肯定和夸奖的一组,第二次测试成绩很好:责骂后再考的那一组,成绩很不理想。

  美国一位教授曾使用精神气电现象的能量测定器,来证实夸奖与肯定比责骂与否定更有效果。他一直以测定器研究孩子课业与疲劳的关系,结果发现夸奖与肯定对消除疲劳非常有效。在测定中,他们对用功写作业而疲劳的孩子说:"哇!你做得很好!你真能干!"

  结果发现,因疲劳而下降的测定热量曲线一下子升了上去。相反,当孩子受到责骂和嘲笑时,那曲线就会明显下降。测定器的指针表明:一方面,透过夸奖和肯定可以消除疲劳,使用功的效率上升;另一方面,责骂与否定只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有的父母虽然明白了:"责骂孩子不好,肯定和夸奖才会使孩子变得更好"的道理,可是自己却做不到。眼看孩子不用功学习,甚至捣乱,不骂他反而夸他,这的确很难做到。此刻最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地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浙江万里教育集团董事长徐亚芬,是一位事业上十分成功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母亲。

  一次我去宁波参加她办的学校。在共进晚餐时,她对我谈起了自己教育孩子的事情,令我大受启发。

  徐亚芬的儿子在寄宿制小学上学,语文成绩很好,但不爱学数学,所以成绩比较差。一次,儿子从学校回来,对妈妈说:"学校给我们测智商了。老师说我右脑比左脑发达,形象思维能力强,数字概念差,所以我的语文成绩比数学的好。看来,我的数学成绩是上不去了。"徐亚芬惊讶地问:"是这样吗?有空我去问问老师。"

  她真的去了学校,找了班主任,并暗地里与班主任达成了一项协议。几天后,徐亚芬十分认真地对儿子说:"儿子,告诉你一件大事,我去学校问过老师了,老师说他搞错了,你是左脑比右脑发达,学数学会比学语文强多了!"

  "是真的?老师真是这么说?"儿子睁大了眼睛,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那样兴奋。

  "是呀,老师说,他看错结果了,他说的是另一个同学而不是你,你的左脑比右脑发达。"

  儿子信以为真,真的认为"我的数学一定能够学好,我很行"。这个结果完全改变了他对自己的看法,从此,在学数学的时候,恢复了自信,提起了精神,数学成绩很快超过了语文成绩。所以,对父母来说,重要的是信任孩子所拥有的潜在力量,只要能充分发挥这一力量,任何孩子都会成为了不起的孩子。

  夸孩子也要会夸。不能简单地戴高帽,那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记得有个男孩子曾经对我说,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他一个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妈妈一回来,高声说:"你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一听这个,他就烦了,马上扫兴地说了一句:"真没劲!"这使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我也常常爱在家里没人时收拾房间。妈妈回来了,总是惊讶地说:"哎呀!这么干净啊!这是谁干的?"于是,我从门后跑出来。妈妈自言自语地说:"真没想到是你干的!你真了不起!"当时,我心里高兴极了,有一种成功的体验。下次妈妈出门,我还想继续这样做。

  当然,这种办法只适用于少年期的孩子。孩子小时候,你可以直截了当地说:"你真了不起!"但是如果他长成青年了,你再这么说,他们八成会认为你要叫他们做事而不理你。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做的事情带着夸奖的口气说给别人听,但又要让他们听见,让他们感到"骄傲"。

  有一位企业家曾对我说过,他的妈妈在这方面最内行,她会让他偷听到她所说的话,她知道许多话直接跟孩子说,孩子是不会听的。"记得有一次,妈妈跟她的一个朋友谈话(我后来猜他们是事先约好的),妈妈说:'我拥有这条胡同最棒的孩子!'当时,我真的就想,我一定要当这条胡同最棒的孩子!后来,我成了一个出色的企业家。你看,我妈妈的那些话多管用!"

  每一个成长的孩子渴望被父母肯定,被老师肯定,被社会肯定。只要能针对孩子的优点去夸他、肯定他,他必然会变得更好。

  我经常听到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差劲大伤脑筋而发出的叹息声。这是因为父母认为让人伤脑筋的孩子很差劲,这是因为你想着他很差劲,所以他才真的差劲。如果你能换一种想法,确信"孩子哪有差劲的道理",并用这样的心情去指导孩子,我想他一定会变得更好。因为孩子不可能由父母或老师来改造他,必须让他自己来改善自己。不管你心里对孩子有多少企盼,想如何去改造他,并且用各种方法改造他,仍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你想改造他这个想法错了,即使你多方面为他设想,他也好不了。如果你不去为他多方面设想,他反而自动好了。因为必须相信这一点,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改善自己,他不想变化也是不容易的。面对我们身边那些脑子慢或爱捣蛋的孩子,绝对不可以打骂,他们更多地需要肯定。对于那些犯了错误甚至犯了罪的孩子来说,充满希望的鼓励会使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未完待续)(转自《北京文学》2001年第三期)  




上一篇如何指导孩子交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