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艺术起点
模特因为画家的名作而沾光出名,在绘画史上早已屡见不鲜,但要像一位普通的大巴山农民邓开选那样做到家喻户晓,甚至让他曾经生活的小山村都声名远播,却是一件鲜见的事情。
515洞窟美术馆2号馆,将向你呈现当年罗中立创作《父亲》的素描小稿,讲述那段难忘的创作经历。
《父亲》的原型是房东邓开选老人
2019年11月10日,达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何南观,带领515艺术创窟驻会学术主持和尔雅传美公司艺术总监一行,受邀参加在川美罗中立美术馆举行的“人与城·影像文献展”之后,与《父亲》的作者罗中立会面了。
“一次去乡村采风,随行摄影师的相机不小心掉大粪池里了,陪同采风的村民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单不说化粪池里的沼气会对人构成生命威胁,那种窒息的气味就会让人怯而止步。没想到的是,那位老乡竟然一个猛子扎了进去,将相机拾了起来……”或许是曾经在达州生活过多年的缘故,罗中立与“家乡”人聊到了他曾在大巴山采风时的一些事。“那里的乡民非常纯朴,给了我无尽的创作灵感和冲动。我创作《父亲》一画的原型邓开选老人,就是一位极其纯朴的巴山老乡。”罗中立说。
515艺术创窟艺术季开园活动策展人王林教授,与罗中立同时期在达州工作、生活过8年,也许是基于那段相似的生活经历和对“第二故乡”的特殊感情,这次特意将《父亲》珍贵的素描小稿送回达州展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罗中立就读川美附中二年级时,按照学校“深入火热的工农兵群众中去”的教学要求,来到离家200多公里远的四川省达县地区,在平昌驷马镇双城村的新村小学执教。
几十年前的那个夜晚,热情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将罗中立等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围在空场坝里,大队长喊着学生的名字,喊到一个就被一户村民领走。罗中立被一个叫邓开选的老人领到了他家的土屋里。“他在那头吸着烟,味道很浓的那种叶子烟。”罗中立说。
在一个十分陌生的环境里,罗中立很快与自己的房东邓开选老人搞好了关系。他与邓家人围坐在灶火前,一边学着编篾筐,一边听老人讲述大巴山古往今来稀奇古怪的事情。夜深了就和老人睡在了同一张床上。
罗中立被平凡、质朴的大巴山农村生活深深吸引。他一有空就写日记,这不是一般的日记,而是用铅笔写下的一大本富有大巴山农家生活气息的绘画日记……后来,房东邓开选老人成了罗中立油画《父亲》的创作原型。
几易其稿后变成了一幅巨形图像
1968年,罗中立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又选择来到了达县地区,在达钢厂当了一名钳工,后成为厂里专门办专栏的宣传干事。
“当年,罗中立与附中同学张尔立一同分到了达县,罗中立去了达钢,张尔立在新华书店当美工。我比他们早两年到达县,分到地区电影公司,后来去了达棉厂,同厂的还有顾雄。那时,达县的美术创作氛围很浓,工业系统还专门组织美术组下厂矿采风写生。罗中立常与达县军分区电影队的秦文清(著名军旅画家)在一块画画……”达州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向才敏告诉记者。
1977年9月,国家恢复高考。罗中立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
次年,将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消息传来,罗中立决定送作品参展,随后他又三次回到大巴山寻找创作灵感。
罗中立把邓开选老人所有的照片能找的都找了出来,能画的都画了出来,然后把这些综合出来构成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其间差不多半年时间里,一稿一稿地变化着。
此前,罗中立构思画的第一稿取名《粒粒皆辛苦》。
从文献手稿里我们可以读到:为了刻画“父亲”脸上的皱纹细节,罗中立画了很多彝族老人的脸作为素材收集,初稿中“父亲”手中拿的是军用水壶。后来这个形象慢慢清晰起来,有人看了提议在“父亲”耳朵上加一支圆珠笔,以此来表示他是一个新社会有文化的农民。几易其稿后,农民形象的草图变成了一幅巨形图像,罗中立将其定名为《我的父亲》。
1980年这年的整个夏天,罗中立几乎都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学生宿舍里度过。当年11月,油画《我的父亲》创作完成。几乎是在最后时间通过了当时的四川省美协的审稿,同意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
由观众投票产生的金奖作品
《我的父亲》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在这之前,还没有人敢用这样大的尺幅来表现一位普通的农民。看着眼前满是皱纹苍老的面孔,几乎所有的评委都被震撼了。
据说,这一天评委们在画像前站了许久,细细品味着画像的每一个细节。评委吴冠中建议把“我的”拿掉,就留“父亲”,作品表现的人物完全是我们上一代的父亲形象的一个缩影。
1980年12月20日,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终于在中国美术馆拉开了序幕,参展作品543件。对于《父亲》这样一件开创性的作品,评委们产生了争执,如何给出公正评价成了一道难题。最后大家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把评判权交给观众,让他们来给作品投票打分。如此重要的全国性展览让观众来打分还是第一次,观众们会选择哪一幅画呢?
当全国青年美展在北京广受关注的时候,罗中立正在达县陪伴着即将临产的妻子。
一天早晨,广播里突然传来了令他难以置信的消息:罗中立的《父亲》获得当时标志中国美术界的最高荣誉——金奖。热情的观众给他的作品投了800多票,比第二名作品高出了700多票。
油画《父亲》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充满了人性关怀,饱含深情地刻画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产生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深深打动了无数中国人。随后,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了油画《父亲》。一时间,关于《父亲》的美誉之词不胫而走。
如今邓开选老人已不在人世,但因一幅画作,这里成了“父亲的故乡”和远近闻名的新景区,备受关注。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全普
上一篇: 父母、子女与夫妻:艺术家笔下的亲密家人
下一篇: 苏轼雪堂:知我心忧,谓我何求,惟适然也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