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从那时起,孙永立才开始真正地“收书”。他经常北上南下,全国各地地跑,收集小人书。不算收书的钱,每个月的差旅费就达到数千元。如今,孙永立已经在圈内颇有名气,某央视主持人慕名而来,并和他成为好朋友。“我们基本是处于同一年代的人,他也爱看。前几年,他不忙的时候,时常会过来。”孙永立拿出一本《保尔·柯察金》,这便是该主持人最近特意向他订的。
因为早年做生意的积累,孙永立家境不错,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自己开店依然是出于爱好,不为挣钱,“有时候朋友来拿书,价钱都是他们说了算,我都无所谓的。”
不过,他也承认,圈里有不少人,因为收藏小人书发了财。
现在市面上品相好的小人书,60岁多的也就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出版的能卖到上万元。一些题材好的,比如《三国》、《西游记》能卖到10万元以上。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名艺术家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刘继卣的《鸡毛信》,价钱更加不菲。这些书,当时全国发行量不过几万册,现在保存完好的,也就十几本。有的如果是孤本,价格更是难以估算。
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数千到几万元不等,70年代的大约能卖到几百上千元,80年代的相对最便宜。
谨防:小人书也造假
收藏这行,最怕碰上的就是“赝品”,小人书也不例外。
采访过程中,孙永立就拿出几本朋友们送给他的“礼物”。一本《真假猴王》品相甚好,书钉有些锈斑,翻看的时候,甚至还能闻到一些旧书特有的“霉味儿”。但当记者问他“这书值多少钱”时,孙永立笑笑说:“一文不值”。
原来,这就是赝品。
这些故意仿旧的小人书,特意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纸张,采用当时的印刷方式,甚至特意用化学药剂,让书钉产生锈斑。如果是外行,很难分辨得出真伪。
孙永立提醒,首先要到信得过的老店淘书,其次不能贪图便宜,接着就是要自己积累一些分辨真伪的经验。比如纸张不能太白,太白的有造假的可能;还有绘图的线条,线条流畅完整的一般是真品,反之则可能是赝品;此外色彩方面,赝品也没有真品的细腻。 (实习记者 孙毅)
上一篇: 古籍收藏明清刻本成新宠 市场被指炒作过度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