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艺术起点
□家长更迷茫的在于,自己的孩子似乎对这个有点儿兴趣,对那个也挺喜欢。但是无论哪个兴趣,孩子刚一深入就很快觉得没劲,想放弃了
□“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表演背后,都是一条由时间堆积起来的坚持苦练之路
□很多人说中国的艺术教育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因为学校有锦标主义、家长有功利思想。其实,如果家长能放平心态既不整天抱怨学校,也不把乐器当成孩子升学的工具,这样学习乐器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每周接送孩子大课、小课地狼狈奔波,每次课后给老师掏出几张“大票”貌似大方的纠结,筹划着参加什么样的比赛和展演时的算计……
这就是我除了工作状态、妈妈状态之外的又一种状态——“琴童家长”状态,相信大城市中,很多学乐器孩子的家长跟我过着类似的生活。
我曾经对这样的生活很不齿,总觉得这样的家长太功利。
不过,当孩子二年级被学校乐团选中之后,从只在学校偶尔参加活动到每周增加一次在学校的“单技”课(专业教师到学校给同样乐器的孩子共同指导的课程),到每周增加一次校外的一对一小课,再到进入学校演出团队每周7天都练习并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当所有这些一步步走来时,我发现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另一类”家长。
到这个暑假,我当“琴童家长”已经整整两年,我的孩子也即将升入高年级,准备迎接让人“闻风丧胆”的“小升初”。周围的家长有的因为乐团日常训练和练习太耽误时间,开始把重心转到数学、英语、语文上了;还有些家长觉得管乐可以成为特长,便开始花更多的钱、请更牛的老师给孩子指导……
看着每天把大多数课余时间都用来练习吹奏的女儿,我也问自己:我为什么还坚持让孩子学习管乐?只是为了特长吗?还有什么?
选择太多坚持太少 成绩=时间的累积
跟很多家长一样,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我便给她报过不少兴趣班:舞蹈、美术、钢琴、乒乓球、击剑……
没孩子的时候觉得中国的家长都是怪胎:每天抱怨辛苦,其实绝大多数的辛苦都是自找的。那时曾经暗下决心:等我有了小孩,一定只让他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可是当我成了孩儿妈后才明白,我得先找她那个兴趣点。理想状态当然是这样: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对某个领域强烈的兴趣,然后家长尽力给孩子提供各种帮助,结局皆大欢喜。
但现实是: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在哪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很难一下子看出哪条才是最正确的路。
怎么办?只能一点点儿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报兴趣班。很多兴趣班都把最好玩、最有意思的部分先拿出来呈现给孩子,孩子们几乎瞬间就能被吸引。
一些教育“砖家”也总在“放毒”,一会儿说要“借你一双慧眼”,一会儿说家长要“在与孩子的共同活动中培养兴趣”,说来说去好像只要找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之后的学习就会是“轻松而快乐”的。
家长们更迷茫了,因为自己的孩子似乎对这个有点儿兴趣,对那个也挺喜欢。但是无论哪个兴趣,孩子刚一深入就很快觉得没劲,想放弃了。
在陪孩子学习管乐的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即使有天赋,孩子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的重复练习也会退缩,除非您的孩子是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否则,只有坚持才是技艺精进的唯一法宝。我见过一个16岁上哈佛的神童,他3岁学钢琴、7岁学小提琴,为了练琴和学业两不误,他的作息经常是每天清晨四五点睡觉,上午9点多又起床了。
我们的孩子根本没到这一步就已经转换“战场”了。在不停取舍的过程中,孩子虽然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但是却少了坚持。
英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这个“一万小时定律”可能有些绝对,但是却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表演背后,都是一条由时间堆积起来的坚持苦练之路。
孩子学习管乐两年,练习的时间加起来大概刚刚进入“一千小时”的量级,我不知道孩子最终能否实现“一万小时”的神话,但是,我至少在还能引导她成长的时候,让她养成坚持的习惯。这个习惯不一定能让她成为一个出色的乐手,但是拥有了这个习惯可以使她在将来从事的行业中拥有“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可能。
为了一个目标而拼尽全力 在一次次瓶颈期中磨炼
都说现在的孩子抗压能力差,没多大点事就离家出走、寻死觅活,教育专家们都说归根结底是缺少挫折教育。
这个时代,孩子在家里不用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学校,老师也很小心,不太敢批评孩子。学习估计是孩子唯一能遇到的挫折,不过,因为缺少失败的磨炼,孩子面对的挫折就像一块玻璃,要不,当作透明物,根本不去承担而完全逃避,要不,直接被压力和挫折完全摧毁。再加上学校和家长又把学习分数看得太重,学习问题往往成了压倒孩子的那根稻草。
而学习管乐就是一个不断让孩子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过程。
孩子年龄小,理解力接受力都有限,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过一段时间就会经历一个瓶颈,在瓶颈期当中有时的确让人很崩溃。
不久前女儿刚刚度过一个瓶颈期,当时她在练习一首七级曲目,已经完成了识谱、吹奏等大部分过程后,开始进入提高速度阶段。结果,只要一把速度提上来,她之前准确吹奏的曲子就开始乱套了:有的地方多吹了音符、有的地方少吹了,节奏也开始乱。老师让她每天回家“两遍慢速+一遍快速”反复练习。第一周,女儿这样练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更让人崩溃的是,瓶颈期并非仅是“遇到了一个难点”那么简单,它是排山倒海式的,甚至之前能做到的事情在瓶颈期也做不好了。那段时间正赶上学校管乐团考首席,女儿本来也是一个有力竞争者,但是,因为正处在瓶颈期每次演练都会出错。那段时间女儿非常沮丧。
好在,她之前已经经历过几次瓶颈期,知道只要咬牙坚持一定能度过。
确实,两周之后豁然开朗,女儿吹奏的速度提高了,而且之前出现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其实,随着学习管乐时间的不断增长,我越来越觉得这不仅是学一个特长掌握一项技能那么简单。我更看重的是,女儿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能克服困难承受压力。
很多家长担心,这一代孩子将来不是缺少打拼的能力,而是根本丧失了打拼的动力。
我也曾经有这样的担心——他们太衣食无忧了,根本不需要奋斗。
不过自从孩子进入学校乐团的演出队之后,我逐渐打消了这个顾虑。孩子进入演出队不久,就接到了参加比赛的任务。孩子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学后都要训练,而且暑假也要合练。真的很辛苦!每天少则3个小时多则四五个小时,每个人都拼劲儿十足。
我曾经怀疑:为了个比赛至于吗?得第一又能怎样?
不过比赛那天,当看着孩子们演奏完成之后,七八十个孩子挥舞着乐器在管乐厅门口呐喊的场景,我被震撼了:那种为一个目标而拼尽全力之后的释放是如此酣畅淋漓!跟这种成就感比起来,比赛的结果反而成了副产品。
越忙越要学会安排时间 成为能够控制自己的人
女儿是一个遇事不紧不慢的孩子。记得刚上小学的第二天,她的语文书就没有带回家,原来她收拾书包比别人慢,放学排队的时间又到了,一着急就没拿书桌里的东西。
我们当父母的,少不了替她着急,每天总是在不停催促她中度过。
所以,当孩子加入学校乐团之后我最大的担心是:每天学校的训练加回家后的练习必定会占用很多时间,孩子会不会写不完作业,或者拖到很晚?
进乐团不久她就赶上了一次大型比赛。乐团每天都要训练,她晚上到家几乎都在7点左右。那段时间我们家晚上总是忙忙碌碌,忙着做饭、吃饭、写作业、练器乐,所有的事情做完了就到了睡觉的时间。
那段忙碌的日子过后,我发现了女儿的变化。以前放学回家总是先玩一会儿的她,只要一进家门就会先去写作业,吃完晚饭之后,无论作业是否写完都会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练习吹奏,之后或者继续写作业,或者看书、游戏。
其实,并不是她做事情比以前快了多少,而是因为忙碌让她学会了必须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地安排时间。这其实是一种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
后来女儿跟着乐团到外地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要离开父母生活3天。我们俩真为她捏把汗,但实际情况是,原来需要父母一遍遍叫早的女儿,每天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起床,并且还能把室友叫起。回家那天,当打开她的行李箱看到所有物品都分门别类摆放整齐时,我觉得为她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下了。
学会了坚持、遇到困难和挫折有挺过去的勇气、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可以跟同伴一起协作完成一项任务……想想,这些不是我一直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吗?当我还在为培养女儿费力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时,她在管乐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变成了我希望的样子。
很多人说中国的艺术教育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因为学校有锦标主义、家长有功利思想。其实,如果家长能放平心态既不整天抱怨学校,也不把乐器当成孩子升学的工具,这样学习乐器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孩子不仅掌握了技能,更收获了成长。
上一篇: 家长是人生教养的第一导师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