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诗画里的月色(华夏博物之旅)


作者:佚名       来源于:艺术起点

  不过,“洞庭秋月”第一次成为画题,进入画家笔下,似要到北宋末年宋迪的《潇湘八景图》中。这幅作品今已不存,不过因为文献的记载并未被遗忘。其中,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八景的题名,分别是:“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可见,八景本身并不共时,而是有着黄昏、早晨、夜晚的时间线,也自带四季的景物变化,因此宜乎分段描写,展示画家多变的技艺。“洞庭秋月”的位置在中段,可以想象应是一片平阔的水面,调和整幅的疏密关系。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元代张远的《潇湘八景图》卷,它灵活地调整八景的顺序,再利用沙渚、水面、远山等自然过渡,将八景绾合在一起,布置了一片连绵的山水长卷。“洞庭秋月”在画面的后段,前接“烟寺晚钟”,后连“江天暮雪”。它以渔舟停泊的坡岸“起兴”,忽而拔起一块高峻的绝壁,但并不占用太多篇幅,随即由倒垂的古松引出一片朦胧的月色:圆月在纤云间浮动,月光投射在平阔的水面;赏月的游人乘舟缓行,促膝轻谈,身后摆设着食盒与酒瓮;载酒的小舟紧随其后,划出几条清浅的波纹。

  作者张远,字梅岩,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山水学习南宋的宫廷画家马远、夏圭,画中利落的勾斫、大比重的渲染正是马远、夏圭的典型画法,风格术语称之为“斧劈皴”。

  “潇湘八景”的题材为人喜爱,在明中期的吴门画派那里又变奏出册页的形制。册页每页断开,等于预先框定了画面,设定了观看节奏,图画须随册页的形状调整布局,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新的看画方式,改变了人们观看风景的视角。吴门的代表画家文徵明绘有《潇湘八景》一册,其中“洞庭秋月”一页上有题名,这是在提醒我们的眼睛,去寻找画中的“月”。小小的尺幅便于聚焦,于是我们很快注意到,江心投射的洁白月影,使人讶异又喜悦。

  月亮与美好同调,它也是许多雅事的触因,因此一再出现在画家笔下。我们在历代绘画中,可见月下独酌,有马远《举杯玩月图》轴;对月鸣琴,有明初李仪《携琴赏月图》轴;还有月夜泛舟——那是包含了“洞庭秋月”“赤壁赋”等长期存在主题的图绘。这些有关月亮的绘画,承载着欢乐与诗意,层层积累,并超越时间,成为共同的记忆被继承下来。我们的心中,藏有这月亮的清辉,因此而感到甜蜜。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数读中国——国家统计局:8月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CPI同比上涨2.5%

下一篇马慧心:载着9名中国援意医疗专家和31吨防疫物资的航班,最难忘!| 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④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