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吃土豆的人(梵高作品赏析)


作者:佚名       来源于:艺术起点

吃土豆的人(梵高作品赏析)
吃土豆的人(梵高作品赏析)

  《吃土豆的人》展现出贫苦的一家人劳作一天,晚餐桌上的主食却只有土豆而已。画中右手边的老妇人,生活的重压剥夺了她全部的生趣,她机械地倒着手中的咖啡,目光不与餐桌上的任何一个人交接;画中左手的中年男子,他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对面的母亲,似乎为自己的胃口充满了负罪感。昏黄的灯光下,围坐在餐桌边的一家人眼中却仍然透露出饥渴的神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似乎在静静地诉说着他们的哀伤……。
  围着餐桌而坐的五个农民,都曾作过个别习作。那询问似的炯炯眼神,右端的农妇下垂的厚重眼睑,布满皱纹、凹凸不平的脸和手,充分地表现出大地上勤奋的劳动者的"力量"。他在信上表示,希望这幅画能强调出"伸在碟子上的那只手,曾挖掘过泥土。"同时窗外的景色,也令人深切地感受到煮土豆的香味。
  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们显得突出。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面构图简洁,形象纯朴。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梵高自己称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的诞生"。他说:"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而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这幅《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与前面以织布工为题材的作品相比,这幅画的明显不同在于人物成了主角。虽然因为离模特太近,导致透视比例产生了偏差,但是,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一家人身处如此悲惨境遇,却是那样的安详和平静,令观者对人生、对命运产生无限的感慨。梵高说:“我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个比例正确的头像,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简单地说,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鲜活的生活。”
  这幅画是梵高在纽南时期的最佳杰作,也是画家自认为其时最好的作品,梵高其时在北布拉班特居住。同样构图的习作有两幅,素描与速写各一幅,但仍属这幅最完美。为了完成这幅作品,他曾作了许多农夫、农妇的肖像,对室内及手的素描,以及瓶子与水壶的静物画等等,这些均是对此画的习作。
  梵高这个时期虽然深受荷兰画的影响,但是,他拒绝走该画派感伤主义的老路,去描绘星期日身著盛装的农民,反而是力求表现农民艰辛的现实生活。为了追求这种意境,在这幅画中,梵高选用了灰暗浓厚的色调,以此体现家境的寒苦。他又以苍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桌上悬掛的油灯构成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背景敷色稀薄浅淡,反衬出前景中的人物形象。以此看出,梵高力求表现在光的映射下,几种色调变化的效果。
  此画充满了对其社会性与宗教性的情感,画面虽显得粗野,但结构却十分紧密;以围聚的人物为中心,对形体加以把握;以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构成了种种暗灰色,以这些完成了这幅佳作。
  梵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米勒影响,想当一名农民画家。《吃土豆的人》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在画里,梵高用粗陋的模特来显示真正的平民。这幅画,充分反映了梵高的社会道德感。他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他在给其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1885年,梵高有关艺术的所思所感,全都集中在 《吃土豆的人》。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在这幅画上,用一冬天来绘制素描,研习粗糙的手和疙疙瘩瘩的下巴。朋友们注意到,他非常注意最丑陋的模特,“强调土里土气的蒜头鼻、突出的颚骨和耳朵”。然而,这些人体素材虽然是古典主义画家的噩梦,梵高将它们变得实实在在地不朽。当他从素描转向油画,跟之前描绘乡间小屋一样,他依旧使用同样黑暗的色调,笔触厚重。不过,在《吃土豆的人》中,这种粗粝不仅限于绘画层面,更上升到思想层面,要表达某些东西。这种东西攻击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乡村野趣,攻击以赭色和深褐色为主的风景绘画,他曾在古皮尔画廊的存货中、在荷兰人客厅的墙上见过类似作品。那些“褐土色”是彬彬有礼的艺术材料,他的褐色完全不同:是源自淤泥、垃圾、土壤的色调,从未放松、纾解,是构成这些人本身的材料。他解释说:尚未冲洗、满是灰尘的土豆也是这种灰棕色。这些人就是他们自己吃的东西。
  这幅画不像是画出来的,而是涂抹和翻动出来的,上面糊着厚厚的、黏糊糊的泥土,来自布拉班特的田野。“我试着表达这样的想法:灯光下,这些吃土豆的人们,他们用来挖土的手,同样是用来伸到盘子里的手……靠体力劳动,靠诚心实意挣下的一餐饭。”梵高下笔稚拙,尽最大努力,想要像个乡下佬一样作画,那辛苦的、雕塑般的笔触就等于是体力劳动。突然,描绘17世纪农民场景的19世纪画作都变得有如无病呻吟,只不过是中产阶级的贫民窟一日游。画中这些人,才是在优雅地用餐;他们的土豆晚宴,是劳苦大众们的圣餐,举起的咖啡杯,盛着与土豆一起的圣水。
  梵高知道,自己画出了一幅毫无保留、充满张力的作品。带着紧张和激动,他将《吃土豆的人》送至身处巴黎的提奥,详细说明应该如何悬挂:背景应该是金色或黄铜色。然而梵高的热情却没有燃起兄弟的火花,后者只是又看见一幅黑黢黢的画,在巴黎是卖不出去的,那里一切都是如此……明亮!梵高一心要做自己劳动的艺术,对此种评论不屑一顾。

  梵高深爱着朴拙的农民在大地上奋斗的情景,他以为这些与文明化、都市化相较之下,充分地显示出光与力。他明白这幅画或许不合现代趣味,他渴望着能将这些示诸众人,唤起"人们"的责任感和优越感。这些都可见诸信中。梵高在1885年完成的这幅画确立他作为大师的地位。
  此画约从1880年开始构思,前后有几幅变体画,确切完成的时间应在1885年4至5月,有83×114.5厘米大。现藏阿姆斯特丹国立文森特·梵高艺术馆。
  “他把整个画面涂成一种沾着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画上面有肮脏的亚麻桌布和熏黑的墙,那盏吊灯挂在粗陋的檩梁上,斯蒂恩给父亲端来煮土豆,母亲在倒清咖啡,哥哥把杯子端到嘴边,而在他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
  ——摘自《梵高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吃土豆的人(传记)





上一篇梵高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梵高作品赏析)

下一篇更斯夫人(安格尔作品赏析)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