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艺术起点
一面是复杂环境带来的纷扰,一面是文明交汇成就的城市风情,历史在黎巴嫩宛如一把双刃剑,对社会生活施加着双重影响。作为黎巴嫩国立博物馆的‘贝鲁特国家博物馆’,则有义务向公众呈现这一点。
这座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当时的总理兼教育和美术部长贝查拉·埃尔·科里,牵头建立了“博物馆之友委员会”,呼吁公众筹款建立国家博物馆。在筹到足够款项后,博物馆于1930年,由建筑师安东尼·纳拉斯领衔,在临近贝鲁特竞技场的一块市政府捐赠的土地上开始建设,并在1937年完工。由于二战局势的影响,原定于1938年开馆的贝鲁特国家博物馆,于四年后的1942年,才正式开始对公众开放。
The National Museum, Beirut, Public Domain
博物馆的开放,象征着黎巴嫩的文明尊严。藏品多为手工艺品,年份由史前时代横跨至奥斯曼帝国时期,均来自黎巴嫩的土地。依照年代顺序排列陈设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讲述着古老而深沉的岁月故事:史前部分陈列的典型,多数是矛头、燧石、钩子和陶器等生活用具,这些文物发掘于黎巴嫩山脉的山洞和岩穴中。整个黎巴嫩已对大约500个史前遗址进行了调查,贝鲁特本身也对大约50个遗址进行了调查。
在策展人兼文物保管人米尔·马吕斯·切哈珀的领导下,藏品数目不断增长,关于黎巴嫩错综琐碎的民族记忆,逐渐复现在人们眼前——这个被常年征伐的小国所尝试寻觅的文明脉络,似乎已经呈现出了大致的模样。
© National Museum of Beirut
然而这一切,在黎巴嫩内战爆发的1975年,戛然而止。这场战争为黎巴嫩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而对于贝鲁特国家博物馆及其内部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而言,更不啻一场浩劫:内战爆发时,博物馆所处的大马士革路不幸成为交战最激烈的烽火线。这条界限被有意称为“博物馆之道”,用以区分交战的民兵和军队。矗立其间的博物馆遭受持续不断的枪击和炮轰,甚至一度成为战斗人员的兵营。
切哈珀心急如焚。在战争情势已经遏制不住之时,当局终于同意关闭博物馆的决定。在交火间歇和短暂的休战时间里,切哈珀和妻子潜进博物馆,费尽心力为文物做保护措施。他们将最易受伤害的小文物从展柜中撤出,藏在地下室的储藏间。雕像则用沙袋进行保护。完成后,他们将地下室整个围封起来,堵住任何一条可能的入口。在一楼,安装在地面上的马赛克展品上全被浇筑了一层混凝土。在交战最激烈的1982年,那些诸如石棺、地面马赛克之类的展品统统被浇筑上混凝土封存在方块里。博物馆策展人安妮·玛丽·玛伊拉·阿菲切回忆道:
“……他建了一堵墙把藏品保护起来,假如你不知情,你根本不会知道在这堵墙后面,所有的收藏都被保护着。”
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会持续多久,这样极端的保护方式,背后透露出多少辛酸和无奈。事实证明,切哈珀的做法相当明智。这场长达15年的战争,在1991年才宣告最终停火,但博物馆建筑已然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地下室被50厘米深的雨水浸没,屋顶被洞穿,外墙覆盖着密密麻麻的弹坑和枪眼,占领场馆内部的民兵们在建筑内随意涂鸦,将博物馆变成自己的放纵乐园。
被毁坏的博物馆外墙,© Fouad Elkoury
与此同时,藏品的收藏状况也极为严重:储藏室中积水严重,小型文物因无人护理且存放时间过长,遭到不同程度的销蚀,尤其是木制品和人像俑,已然变得面目全非;大型石器被遗留在应急箱中,没有任何通风,显露出盐分腐蚀的痕迹。相邻的古物总局侧面更是被炮弹炸毁,地图、照片和文档记录与45个装有考古用具的箱子均被付之一炬。
万幸的是,大部分文物依旧被相对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在钢筋混凝土墙被凿开后,人们似乎能够听见那些被封存15年的文物的低声呜咽。
博物馆的整体修缮在战后重启,在1999年,这栋三层楼的建筑的第一层和第二层重新开放,但地下室仍然处于关闭状态,在2010年,才终于对公众敞开大门。它举办的首次展览,是一次殡葬艺术的大型巡礼。从25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开始,直到19世纪的奥斯曼石刻,与亡者相关的陶器、石器、象牙护身符、小塑像、珠宝和武器等均被展出。
© lebanonuntravelled.com
上一篇: 从英国皇家走向美国公路 异类艺术家佩里的新旅程|艺术家
下一篇: 大英博物馆重开:减少展品,正视殖民历史|大英博物馆|新冠肺炎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